2011年07月15日 11:33:03

  现在提出供给创造需求,提到供应学派,是很应景的一件经济学概念。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第一,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第三,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按照这样的陈述,萨伊定律显然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即忽略了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第一就是要减税,使企业和个人的税后净收入增加,以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生产力提高和供给增加,这样就可抑制以至消除供给不足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第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一方面可削减政府财政赤字,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杜绝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心理,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从而使失业减少。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供应学派的书,显然不是在这里说一些复杂,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提醒一个事实,在中国经济的今天,政府既不会主动减税,也不会削减体制内的社会福利开支。这是一种经济学层面的无知,中国的经济问题,是一个不符合理论路径的经济现象。这也许就是所谓特色吧,很多时候,中国人就是以特色之名,坚持莫名其妙的错误,背离常识的。比如我要推荐的第二本书,美国高等教育筹款史,读了之后,你会发现人家的大学和什么党派,什么政府,基本上一点关系都没有,高校像一个独立的世界,从筹钱,到传授思想,基本上都是民间在努力。相比之下,我们的高校处处都是党校,大学的校庆竟然类似于政府的生日或者是党的生日。所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分子不听话,能有官当么,能有饭吃么?
 
   再推荐雷颐先生的《走向革命》,这本书看上去是历史学,但里面提到了一些经济史,可以一看。同样的道理,搞经济学的人和搞历史学的人,如果是真做学问,就得追求独立。近期刚好读到一本好书,《近代中国之传统与蜕变》,这是刘广京先生75岁的祝寿论文集,郝延平、魏秀梅主编,开篇就是余英时先生的文章。余先生提到一个大陆读者耳熟能详的历史概念:资本主义萌芽。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这种说法不但是硬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而且是直接为毛泽东的话作注释。毛在1939年所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说,“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有意思的是,1949年之后的大陆主流史学界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都是为了要证明毛的这段话是正确的。事实上,萌芽说在其理论上不能成立,国外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便有系统的驳论。毛泽东并不是史学家,他的说法是从左派史学界捡来的,但1949年之后这个说法取得钦定的地位,已经不再是一个史学的假设,而成为一种骄傲的不允许他人发声的所谓“真理”。
   
   我想说的是,所谓走向革命,在学术层面就是走向了一种对权力的恭维,思想绝对趋于单一,读书人彻底被奴役。而这正是革命的后果。
 
   供应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幕》 保罗•克雷•罗伯茨
   象牙塔里的乞丐——美国高等教育筹款史 弗兰克•奥利弗
   走向革命 雷颐
   近代中国之传统与蜕变 郝延平 魏秀梅
   史学研究经验谈  余英时
   现代中国的历程  黄仁宇
   资本主义4.0,一种新经济的诞生 阿纳托莱•卡列茨基
   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的超稳定结构 金观涛 刘青峰
   管理是项笨功夫  曾伟
   流动中国,中国流动人口生存状况考察  陈旦  刘翔
   
 
 
 
 
 
    

上一篇: 秋风:相信华夏之道   下一篇: 所谓福利,就是一种特权

阅读数(1305) 评论数(1)

1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