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龙种变跳蚤的三大原因
2011-7-12 每日经济新闻
拔苗助长、行政管制、利益链条三大原因,使创业板龙种变跳蚤。
创业板成为造富板和低效板,对创业企业的象征性帮助给中国的成长性企业带来的只有些许心理安慰,扶持初衷只停留在纸面上——一切因为拔苗助长与利益关联。
创业板目前超募1000亿元以上,如果以创业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为每家2亿元计,创业板本可以为多达500家的企业提供资金,创业板将成为拥有700家以上上市公司的庞大板块。但现在,创业板创造出近千个亿万富翁,却无法为中国的创业家们提供实现梦想的资金之源。
7月10日,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在祁斌“2011中国金融投资夏季峰会”上表示,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与美国正好相反,我们的中小板是500多家,创业板有200家,主板1000多家,美国的市场结构与我国恰好相反,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并不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壮大。
这是我们僵化思维与行政管制的结果,我们太希望创业板成功,做了许多努力来保障创业板开板大吉。
在创业板上市之初,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流动性。2009年,正当救经济与救市如火如荼之际,创业板的推出可谓适当其时,中国经济的未来需要一大批具有草根创业基因的企业扛鼎,理当有无数的创业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管制扭曲了创业板的本质,本来应该是幼儿入学,但有关方面选择了已经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进入创业板学校,这就是所谓的中小板甚至主板企业进创业板,可以说,创业板一旦诞生已经成熟,这就是所谓的未成长已衰老。创业板表面上成功了,却失去了最宝贵的创业精神。千亿元的庞大超募资金,活生生地逼出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在巨大的财富洪流下,创业精神被食利精神取而代之。
笔者听一位创业企业家说过,一家本需要2亿元资金的企业,一夜之间拥有了6亿元,是典型的逼良为娼,因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储备合适的项目。超募企业的选择是买房买楼,或者进入银行充当高息存款成为食利阶层,或者在逼迫之下胡乱投资,成为社会资金的浪费之源。
超募大行其道,数条潜藏的利益链浮出水面。
风投机构尤其是突击入股的风投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2009年创业板风投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7.22倍,2010年为12.13倍,2011年为8.02倍。市场下行,超募现象未能改观,中介公司获得厚利。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共有164只新股完成上市,合计融资额达到1711.249亿元,较2010年上半年IPO融资额下降了24.1%,但超募现象未有太大改观,平均每家公司超募近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投行IPO发行费率不降反升,尤其是创业板IPO平均发行费率上调幅度最大,由2010年的6.6%上升到8.1%。
更重要的是,利益生成链条仍在继续发酵,券商直投规模将扩大。券商直投业务已经开展四年多时间,截至目前,共有34家公司设立了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216元。券商直投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与巨大的垄断利润,一直遭到包括民间风投机构在内的市场人士的诟病。
作为应对,证监会日前公布了《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将券商直投业务纳入了常规监管,对券商“保荐+直投”的模式明确作出了限制。事实上,这一限制扩大了直投的资金规模,吸纳了社会资金进入直投领域。《指引》规定,证券公司设立直投子公司,投资到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产业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的金额合计不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5%。直投子公司可以设立直投基金,集中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进行直接投资。为了抑制PE腐败,规定证券公司担任拟上市企业的辅导机构、财务顾问、保荐机构或者主承销商的,自签订有关协议或者实质开展相关业务之日起,公司的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产业基金及基金管理机构不得再对该拟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此举无异于掩耳盗铃,难道券商会蠢到不动签约日期吗?这到底是鼓励还是抑制?
创业板频频破发,居然被视作理性的象征,而造富低效,却被视而不见。创业板的创业精神消失殆尽,实在是中国创业板与创业企业的大不幸。
注:四处奔波,总算回来。
在奔波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行业冷热全然不同。
地方政府的日子在炎夏与寒冬中徘徊。
对经济并未绝望,看到了蓬勃的草根力量,粗糙,但有生命力。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枢机。
不要管温州还是苏南模式,只要能够发挥这股民间力量,就是好模式。
在重庆,解放碑前虽未见美女,看到了很多奢侈品牌。
皮骨之相,可为一乐。
见到了久未相逢的朋友,夜半数人把酒神聊,也是一乐。
看到性情中的朋友对小女儿的怜爱,想起一句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撰文时,惦记着感谢很多人。
电话的交流,网上的关心,以及偶尔的问候。
不会多说,但让我感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