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出差去香港,走时太匆忙连换港币的时间都没有,只得携带部分人民币就出行了——心想香港的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已经不错了吧。

在首都机场,笔者因为是北漂的外地人,港澳通行证上盖的是“L”的团队签,不得不找家旅行社挂团才能出行。问了几个机场的旅行团“贩子”们,居然是“童叟无欺”的标准价:每人三百元,人多提前预约可减免部分。随便选挂一团,问了问导游,发现他的这门生意很是不错,基本上每个非香港航班都有我们这种不能自助行的人,越是节假日生日越红火。与之相比,他们在深圳关的同行收50至80元一个过关费,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我还在T3航站楼内的仿制浑天仪前等待“戈多”时——我们这个临时团多达11人,来自不同领域的6拨人群,此时一个头等舱客人不知道溜达到哪里去了——和我同行的北京户口的旅人,已经拿着自助游的签证早早入场安检,随后在免税店内大肆采购了。我们的导游有条不紊的联系着“团友”们,人凑齐了就把一张写满团员的名单交给我们,然后潇洒地告别,迎接下一轮红火的生意。他真应该感谢这个户口制度和签证制度给他带来的各种商机。

我们这个散团,在入关检验处,依照导游所写名单依次排好,盖了出关戳后就“各管各新生活”。最后一个团员过关后顺手就把团员表给撕了:这个流程是如此的虚妄,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彼此都心照不宣。也许,规则流出来的寻租空间本来就是一层纸,一层可以市场化的纸,一层一戳就破的纸。

首都机场的免税店内总是人声鼎沸,内需市场是如此旺盛,海南5000元的免税店就能让人把商场买空。我们需要的是商品本身,还是便宜的刺激呢?化妆品柜台前最常见的一景是:某人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亲朋好友的采购明细,一到两个工作人员为其忙前忙后,不一会提篮就塞满了。同去的朋友已经很仔细的比较过价格。她说奥运前后北京机场的免税店其实已经比香港的免税店还要便宜,她熟练地选购后打包交给工作人员,留待自己回京时再取货。熟练的交接,熟练的配套,一个产业链波澜不惊的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

……

有雨,飞机晚点,匆忙赶到酒店。机场快轨之上,短信不断。中国移动的短信很人性:手机报占流量要不要关停几天?回复数字就能关停;资费说明和使用说明亦很详细;还有使用优惠多长使用时间可以兑换多少的电话卡费 …… 写作本文时又看到新闻说:移动宣布对7个方向的国际漫游费进行清理,将会出台更经济的使用方案。好吧,希望下次我的通信费能打5折。

在香港购物,作为一个没有港币的人,只能不停咨询店家,可以刷卡么?还好,基本上多数购物地都可以刷卡,而且会直接刷银联卡,短信很快就在手机上显示出人民币消费额。之前有媒体报道香港购物的“汇率促销”,即商家用计算器计算汇率时会抹掉零头。但银行交易时不会抹掉零头,实际成交价可能高出商家报价,所以在购物时消费者并不太依赖商家的计算器。

莎莎这些主要针对内地客的门店,服务员更是完全熟门熟路和你套磁,给你按需推荐,帮你柜台结账,结账时无一例外会劝你买限购的“超值特卖品”。大陆客们买得很兴奋,其实很多就是小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