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国的前景看起来就像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天空一样蔚蓝清澈、一片光明。当时,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仅为每桶28美元,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还处于盈余状态,而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危机的美国经济刚开始复苏(尽管迹象不那么明显)。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看上去一切风平浪静。

10年过去了,目前油价徘徊在每桶115美元附近,预计美国2011年预算赤字将高达1.58万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仍深陷困境;而美国军队和情报部门仍处于战时状态,从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尼日尔和也门,满世界打击叛乱和激进的伊斯兰恐怖主义。

即将卸任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US 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海军上将威廉•马伦(Admiral William Mullen)曾将美国的债务描述为对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标准普尔(S&P)最近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似乎证明了这个超级大国正不断衰落。而尽管从2001年9月到美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线性叙事”,但美国在9.11之后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的成本(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已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打了两次越战。

小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对于双子塔和五角大楼被撞的回应,就是针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了两场不必要的战争——这种无视同盟关系、并践踏国际法的行为,是一种好战的单边主义——并像传教士一样,在中东宣扬自由民主。小布什政府的强硬政策破坏了美国与欧洲盟友之间的关系,并导致美国的国际声望直线下跌。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美国本土迄今再也没有遭遇恐怖主义袭击。而其它国家就没这么幸运了。发生在巴厘岛(2002年)、马德里(2004年)和伦敦(2005年)的爆炸事件,虽然从规模来讲都无法与9.11相提并论,但同样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基地组织已开始走下坡路,但并没未完全被铲除。从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市(Abbottabad)的藏身之处发现的数十张电脑光盘显示,本•拉登在被击毙前正计划发动又一次大规模袭击,很可能就在本周末的9.11纪念日当天——本•拉登在今年5月美国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展开的一次大胆突袭行动中被击毙。

此外,今年阿拉伯世界的觉醒改变了人们的一个观念:即除以色列以外的中东地区民众天生排斥民主。从突尼斯的宰因•阿比丁•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到埃及的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该地区的独裁者们一个接一个地被要求尊严、自由和就业机会的抗议者们推翻。诚然,推翻利比亚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er Gaddafi)的反对派军队,得到了北约(Nato)战斗机的援助;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或许将是下一位感受到阿拉伯街头民众怒火的领导人。

可问题在于,饱受指摘的布什宣称,中东的独裁现状催生了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由此对美国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话,那么小布什政府的过失就会更多地归咎于执行问题,而不是判断失误。

第二个相关问题是,在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正重塑全球格局之际,小布什政府选择诉诸武力来回应9.11事件,是不是一种代价高昂、且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和资源转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