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为德国《经济周刊》(9月17日)撰写的文章预计,”中国政府在今后几个月有可能会让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比去年上升更快。在金融危机期间,比价被冻结,但是从2010年夏季起又放松了。在过去的12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增值了6%。

“人民币更快地升值会让中国出口萎缩、进口增长,其它亚洲国家会在不利于中国生产者的情况下扩大出口。中国的邻居当然会开心,而中国的生产者将会是遭殃。那么,既然意识到这点,北京为何还允许人民币更快地升值呢?”

这位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分析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这种政策减少中国资产组合的风险,其二是抑制国内通胀。我们先观察一下北京对其资产中的外国债券所隐藏风险的担心。中国拥有价值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其它外汇有价证券,因而明显面临风险:美国和欧洲的通胀以及美元对欧元及其它货币的迅速贬值。

“美国或欧洲的通胀减少了美元或欧元贷款的购买力。即使通胀率不提高,美元对欧元和其它货币的贬值也会降低中国购买欧洲和其它国家产品的能力。去年美元对欧元贬值10%(明显比对其它货币更高)之后,就完全证实了中国人的担心。中国降低这种风险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减少自己外汇证券的规模。”

作者接着写道:”中国的政治领导人为什么会赞成人民币升值的第二个理由是,通过它可能降低本国的通胀率,消费价格去年已经上涨了6.5%。人民币升值,将为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减少进口的成本。尽管一桶石油依然是90美元,然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0%,就降低人民币价格的10%。

“降低进口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国的进口从消费品、机器、设备到原材料,种类繁多。中国的进口每年合计总额大约在1.4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40%。”

引起公众的疑虑

《新苏黎士报》(9月18日)认为,”……北京利用欧元危机,比以往更加明确地显示,要有意识地使用外汇储备,以获得西方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让步。”

该报指出,”随着中国活跃于国际,中国公众的关注程度也在增强。他们更多地思考,辛苦挣得的金钱在欧洲投资是否保险。《环球时报》评论说,面对欧洲的危机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中国能收回自己的资本。政府应该优先寻找可能性,让外汇储备的使用能提升自己老百姓的购买力。

“这种理由的背后隐藏着进退两难,北京的战略家们愈是希望用资本购买国际影响,以长期保障中国的崛起和富裕,就愈是得提防不要让这一点公开地太露骨。因为不仅外国人,而且本国的民众也对中国向外国投资抱以怀疑的态度。”

摘译: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