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 萧瀚

雲邊居士按:

    这是根据今天写的12条微博加以前一条旧微博整理而成的。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萧瀚

1.今天是鲁迅诞辰130周年。鲁迅不是圣人(喜欢制造圣人的中国人通常只能搞出瘮人),他自己也不屑于当。鲁迅身上甚至也存在不少他本人所批判的传统痼疾,但是,迄今他作为中国文学家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都是一流的,他对传统以及国民性的批判依然因其真诚、彻底和深刻而惊心动魄。

2.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是基于一个艺术家的直觉、一个意识到自由之珍贵的觉醒者。他在传统文化里看到满地的残疾膝盖、满布老茧的额头还有淋漓的鲜血、森森的白骨,正是基于一个站立起来的人的俯视,他对传统进行了深刻和彻底的批判。有些人因要再跪于传统而反批判他,真是时空倒错。

3.鲁迅先生也有短板。艺术家的直觉使鲁迅洞烛幽微,相应的缺点是易做诛心之论——而这原本也是传统文化痼疾。大先生缺乏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经世之学的素养,无法产生胡适先生制度性的建构力,正如胡先生没有他的文学天赋与成就。这造成鲁迅先生在批判时易混淆公域和私域,造成误伤。

4.不少人拿鲁迅曾支持赤匪贬低他。二三十年代,缺乏政治学经济学素养者易被赤教迷幻,就是胡适也曾一度糊涂。但正如胡先生说的“鲁迅是我们的人”,没用多少时间,鲁迅就厌恶极左,从中脱身,并讽刺左联是左翼但不是作家。误入歧途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条道走黑,求真精神、自省的习惯使得鲁迅及时离歧路回正途。

5.求全责备于人,却无自省力,这本是传统痼疾之一。对一个民族的深刻批判来自文学家之手,这是幸运,也是不幸。不幸在于,专事制度与思想研究的人哪去了?可曾扪心自问治学是否真诚?有些名流以恶言毒语批鲁迅,却在垬是否具有政权合法性问题上尿裤子,这种人批鲁迅简直天大笑话。

6.鲁迅逝世时被誉为“民族魂”。这事被陈丹青先生嘲笑过。鲁迅的文字生涯中,主要部分就是痛斥这个民族的衰朽灵魂,准确地说没灵魂。以僭夺天命和暴力崇拜成就的中国传统政治,连亚里士多德政体学意义的君主制都够不上,只能算斧头制。如此奴国,没灵魂是正常,有灵魂是反常。将鲁迅先生视为民族魂,简直是对他的讽刺。

7.许多人拿鲁迅先生“一个都不宽恕”这句话大做文章。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先生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得相当好,他对公权作恶的不妥协,值得每个公共议论者学习,虽然他有时误伤无辜理该批评。鲁迅先生不宽恕的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和奴才,做惯了奴才或者欲做奴才而不得者恨这句话,当可理解。

8.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鲁迅开启了中国从未有过的一种全新传统,就是希伯来圣经文化中的先知传统。圣经中先知们,上骂王侯,中骂帮闲帮凶、下骂群氓,他们只对上帝的正义和真理负责。先知传统与古希腊的贤哲传统共同汇成西方知识分子传统。宗教信仰匮乏如无的中国,鲁迅开启此传统尤其艰难和珍贵。

9.《孤独者》我曾每年一读,后来不读,再后来续读。《孤独者》这样彻底、深刻而绝望地展示黑暗中国的,世界文学史上都罕见。心灵力量不够,确实难以消化它,曾一度不读是因误解其缺乏光明。但无论是不是受得了,首先是诚实,这种惊人的诚实和艺术勇气,近百年过去,唯鲁迅一人而已。

10.纪念鲁迅,最重要的反倒不是他的思想(思想有对错,例如他最初惑于赤匪),而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其最重要的精神,是剔骨还华、精卫填海的文化自殉,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对自由、正义和真理的忠诚和捍卫,思想只是这精神的结果。不然,捧鲁迅贬鲁迅,都是不得要领。

11.有两种对待鲁迅的态度都是错误的。一种是奉其为圣人,若先生在世,必当嘲讽刻薄之,因这是偶像崇拜;一种是贬其为刀笔吏甚至咒为文魔。前文已及,鲁迅的思想甚至文风中都存在可批评的问题,但世无完人,若以其短盖棺其毕生,那是对中国文化史上罕见民族英雄的忘恩负义与污蔑。

12.雄鹰飞入云端,麻雀咂咂嘴说:“你丫飞那么高有意思吗?老子看不见。”雄鹰飞到麻雀边上,麻雀很高兴:“这样才是好鸟。”意识不到鲁迅的价值,是因为没有鲁迅的真诚和勇气,没有鲁迅剔骨还华、精卫填海的文化自殉精神。奴才名流恶咒鲁迅为文魔,其实他们给鲁迅提鞋都不配。

13.周策纵先生曾说:“五十年代中期胡先生曾告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至今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也。”我以为,将胡适和鲁迅两位先生的思想视为陌路甚至对立,是大误会。读鲁迅回望来路,读胡适遥望去路。

2011年9月25日於追遠堂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