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位IMF的经济学家对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提出了他的理论:中国人无论怎样也要达到自己设定的家庭储蓄目标金额。所以,当银行存款利率降低时,他们就存得更多

原文:The Worse Banks Treat The Chinese, The More The Chinese Save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博客
发表:2011年9月24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lancy”翻译

多年以来,有关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储蓄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分析。现如今又有一个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的新的研究发现:中国银行对待客户越糟糕,中国客户就会存越多的钱。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城镇家庭的储蓄率由占可支配收入的19%上升至30%,而同期中国人均收入却翻了五倍。按常理,人民越富裕,储蓄率越低,但在中国,却完全相反。

为什么?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由于尚未完善的养老和医疗制度,人们清楚一旦生病就需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因为中国共产主义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大规模商品房销售。同时还有一些人提到有男孩子的家庭储蓄率尤为高,是因为他们想要帮助他们的儿子积攒更多的婚姻筹码。

IMF的经济学家马尔哈纳巴(Malhar Nabar)的理论有些不同。他说,中国人脑中有一个储蓄的目标值,用来应付住房、电器、医疗等一系列支出,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尽力去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当银行因为通胀率因素而降低利率时,人们会存款更多,而当相反的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存款更少,因为他们能够更容易的达到目标。

自1996年来,中国银行提供的利率已经日益降低,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已经远远地低于通胀率。其结果是,中国人民存钱越来越多。所以可以说,银行对客户越糟糕,客户越要存钱。

“持续的增加存款利率,出现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能让中国家庭更容易达到他们的储蓄目标。”纳巴这样写道。简单的说,当银行对中国顾客更好时,人们会储蓄得更少。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译者的音频博客已登录iTunes,到这里即可收听往期的译者音频节目;下载更新需翻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