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中美贸易战打得起来么?
(2011-10-21)
早报导读 |
● 伍治坚
经济纵横
今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3票对35票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对此法案的通过评论道:这一法案反映了很多美国人对于中国汇率政策的失望和不满。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回应。10月12日,即法案通过的后一天,中国外交部,中央银行和商务部纷纷表态,对此法案提出了坚决反对。同一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年初以来的升值趋势,陡然在一天之内突降0.5%,似乎从侧面宣示了北京的强硬立场。
这样剑拔弩张的态势让人不免开始担心: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否会打起贸易战?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时候打起贸易战,岂不是雪上加霜,加大全球经济重回2008年衰退的风险?
要分析这场贸易战的发展态势,就要从最近这次交锋的源点,即美国说起。事实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并且往往在美国国内政治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比如美国总统大选之前达到高峰。最近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不可谓不紧张。首先是草根阶层发起的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运动,从一开始几乎无人关注,到目前的规模日盛,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理解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倡导者。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本质是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爆发。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国内失业率陡增的情况下更加明显,甚至给人一种朱门酒肉臭(华尔街的高管继续坐享千万美元的年薪),路有冻死骨(1500万左右的失业人口,每天只能靠领救济金过活)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恰逢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的备选活动开始。最近共和党候选人在各个公开场合进行了好几轮辩论,就如何解救美国众多没有工作的工人阶层,扭转美国经济在衰退边缘苦苦挣扎的窘态唇枪舌剑,而中国的汇率政策则成为候选人集中的攻击目标之一。
一个对美国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的选民,比较有吸引力的解释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其货币汇率的操纵(人为地压低其货币汇率),中国制造的比较便宜的产品,便可以被倾销到全球各地包括美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工厂被养活了,美国的工厂由于货币币值过高缺乏生产力,不得不被关闭。因此中国的汇率政策把美国人的工作抢走了。
经不起学术论证支持的假设
有很多经济学家做过很多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和美国的失业率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比如人民币从2005年开始已经持续升值23%左右,但美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陡增,可见即使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国的失业率也没有好多少。同时,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中国制造的产品太贵而卖不去美国,美国很可能还是会从其它低成本国家,比如越南、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这些产品,因此对美国国内的就业率也不太会有帮助。
但是在政治面前,这些理性分析都被抛出了窗外。为什么美国选民会坚持相信一个似乎不被学术论证支持的假设(即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观察一下最近的一次共和党候选人辩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