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新:亚洲进入多边合作共治时代

(2011-11-19)

早报导读

● 张智新

  11月18-19日,第六届东亚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岛举行。本届峰会与G20戛纳峰会、APEC夏威夷峰会近乎前后相连。接二连三的多边峰会,让媒体和公众眼花缭乱甚至有点“视觉疲劳”。

背景独特 看点多多

  尽管如此,本次东亚峰会依然以其新看点刺激着媒体和观察者的敏感神经:美国和俄罗斯的首次加入,东亚峰会由此扩容,无疑是本次峰会最大的新闻“卖点”;重要“卖点”则非南中国海问题莫属——美国意欲在峰会上公开谈论南中国海问题,由此导致的各方互动和角力自然也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美国重返东亚”这出21世纪地缘政治“大戏”,如果说过去持续近一年多的诸多言行动态还只是序幕和开场,那么此次东亚峰会无疑是主角正式登场甚或第一个“小高潮”了。这既是本次峰会的重要“看点”,更是本次峰会的关键背景。当然,本次峰会的背景远不止此。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风声鹤唳,无疑是本次峰会的另一重要背景。被全球市场寄予厚望的G20戛纳峰会,最终带给人们的却是失望和无奈。幸好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两国——希腊和意大利领导人及时更迭,政坛的调整算是暂时拉住了全球经济和市场信心滑向无底深渊的缰绳,但人们仍然没有看到遏制此轮危机的足够希望和全球经济回暖的有力迹象。风景这边独好的东亚地区,无疑承载着更多的希冀和期待。

  一些大国面临领导层新陈代谢,则是本次峰会的又一重要背景。2012年是美国的大选年,魅力光环消失殆尽、内外局势均不轻松的奥巴马已然开始为连任打拼,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也将进入领导层的新老交替,上台不到一年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明年也将面临并不轻松的权力保卫战,台湾也将迎来四年一度的领导人选战,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将进入5年任期的后半段,韩国总统李明博则进入任期尾声。

中美并非零和博弈

  敏感的背景和时机,吸引眼球的看点,加之奥巴马访澳并扩大驻澳美军规模,希拉里(希拉莉)访问菲律宾并表示要在此次峰会上谈论南中国海问题,以及此前不久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等诸多动态,不少海外媒体和中国观察者本能地形成美国“制衡”甚至“围堵”中国的观感和结论。这种将美国重回亚洲视为对中国挑战,甚或是中国战略意图遇挫的认识显然颇有蛊惑人心之效,要么是夸大其词的民族主义情绪作祟,要么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搅局心理作祟。

  一方面,美国重返亚洲只是对其东亚安全主导地位的确认和巩固,中国早已适应并接受这一地缘格局。所谓“战略围堵”如果真的存在,也至少存在60年以上,中国崛起的步伐并未因之放缓。中国绝非亚洲门罗主义的信奉者和推行者,所以虽然和东盟(亚细安)等关系持续发展,但始终支持东亚合作坚持东盟主导,保持开放包容,各机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欢迎域外国家参与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