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大陆的房市“降价潮”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紧接而来的还有老业主们的抗议示威,最近中国大陆多个大城市相继出现“退房潮”。分析人士指出,当中国大陆房地产炒作已经达到民怨的程度,政府才跳出来说要调控,对购房者已经造成伤害。而大陆中小房地产商目前也岌岌可危,面临倒闭的状态。
据媒体报道,当前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房价呈下跌趋势,成交量也大幅下挫,商品房库存量不断攀升。2011年1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环比下降的城市已经高达34个,降价蔓延的速度超乎民众的想像。然而,一套房子买不到一个月,房价已经下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购屋者有受骗的感觉。新华社11月21日援引最新地产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南京、芜湖、宁波等城市,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就有8个楼盘售楼处,发生过维权业主因楼盘降价和开发商发生严重纠纷和冲突。上海业主对当地媒体説,她们要求退房,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限购措施出了问题,不应由消费者完全负责,“我们买的是期房,还没到手,房价已经跌成这样。我认为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开发商前期虚高的房价。”
对此,印尼《星洲日报》评论员余竹生表示,中国大陆房地产炒作已经达到民怨的程度,政府才跳出来说要调控,但是现实的问题对购房者已经造成伤害,“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官商互利的集团,有关系的人批地给建商盖,盖了以后,政府又没有监管,到现在才来开始监管,出现了民怨以后才开始监管,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来。”而《美国之音》报道,江苏省地产评论员言亮说,这种情况屡屡在地产行业出现,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维权的途径太少;第二就是对开发商来説,违法成本太低。也就是説,就算有业主告他虚假宣传,不兑现承诺,哪怕证据确凿,但是根据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很难对开发商做出刻骨铭心的处罚。不过,地产开发商也抱怨,政府的限购政策让他们的资金周转不足,只好降价销售。在量价齐跌,市场萎缩,各地库存大量积压的情况下,中小房地产商岌岌可危。“绿城房产”董事长宋卫平撰文回应申请破产传言时,对房地产行业的前景表示悲观,他说:“再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恐怕就真的要面临倒闭的状态。”有专家批评,这些退房潮其实展示了背后隐藏的诸多不平等。政府的监管存在漏洞,让百姓吃亏上当。
11月21日,中国大陆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外汇余额不断创出新高后,在10月份出现了200多亿元月度净减少的罕见现象,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康顿表示,此现象意味着市场目前预计人民币将贬值。目前,大量热钱不断撤离中国大陆,从10月份开始,德意志、摩根大通、高盛和美国银行,仅仅这四家银行就减持了大约100亿美元。中金公司最新周报估计,10月流出中国大陆热钱的规模约为1800亿元(282.92亿美元)。中金公司在利率周报中分析,考虑到外需放缓、美元走强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已不大,外汇占款未来将出现趋势性的减少。
从9月份开始,国际上看空中国大陆的声音增多,根据中国大陆人民银行11月最新公布的数据表示,10月底外汇占款余额为25.486931万亿元人民币,比9月下降了248.92亿元,是2007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净减少。实际上,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楼价下跌以及欧洲危机的深化,迫使投资者快速撤离中国大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首个中国大陆金融部门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大陆的信贷、房地产、汇率和债务问题如果单独来看,都还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但这些问题一旦一起发作,将会令国内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而在这些问题领域都有热钱的影子,一旦热钱加速流出,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浓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热钱如果大量出逃中国大陆,将引发中国大陆各行各业的经济风险。
财经专家何清涟表示: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种双重压力状况并不正常。以前不升值的原因之一是外贸需求,目前外贸已严重下降。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维尔京、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是热钱,不是正常的外资。一旦热钱离场,人民币汇率就盯不住了。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飞说,“第一,已经很明显的,大家觉得人民币的涨幅,已经到头了,就是说现在这些热钱如果跑到中国大陆来,想通过人民币获取更高的收益,计划已经不能实现;第二点,你的热钱是投资于中国大陆房地产以及不动产这些项目,现在整个中国大陆房地产bubble,已经出现破裂的前兆,所以热钱会折返回去,不会继续投入房地产;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在委缩,中国大陆的经济在放缓,世界对投资中国大陆的信心大幅下降,所以这三点会造成外汇流出,而不是流入中国大陆的主要原因。”
从表面上看,中国大陆银行业还有许多可喜之处。首先,不良贷款率正在下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前宣布,截至9月末中国大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比2010年末早已令人印象深刻的1.1%又有明显改善。此外,银监会指出,截至9月末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然而,这些令人欣慰的数据并不能准确表达大陆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据大陆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为响应中央政府发出的一系列指令,中国大陆各大商业银行在2009年开始大量发放贷款。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在2009年将他们的贷款规模令人吃惊地扩大了34.9%。在2010年,这些银行的贷款规模又扩大了18.4%。此外,中国大陆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通过创建表外贷款产品而获得可观的费用收入,这可能会使他们——无论是正式或是非正式——冒有亏损的风险。
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够在“吹胀”其贷款规模的同时保持资产质量,而有关中国大陆出现“鬼城”、省级融资机构拖欠贷款及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新闻导致外界极为担忧中国大陆银行业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此外,政府在过去曾报过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规模难以令人信服——尤其是在银行业上一次发生于1990年代末的危机期间。当时作为中国大陆银行业监管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经常对外界宣布,大陆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而当时大多数分析师表示真正的不良贷款率介于30%至40%之间,而有些分析师甚至猜测介于60%至70%之间。
这次,银行分析师们开始预计中国大陆银行业健康状况将显著恶化。比如,瑞士信贷认为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攀升至12%,从而抹去高达60%的银行所有者权益。标准普尔公司认为,如果利率显著上升,那么中国大陆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将会出现类似“侵蚀”。在中国大陆银行业上一次危机的初期,机构分析师一致低估了不良贷款的程度,因此没有多少理由认为他们这一次会更加实事求是,特别是由于中国大陆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已大幅增加。为了应对19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大陆政府让新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高出市场价值的价格从中国大陆四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手中买下不良贷款,从而使不良贷款从这四大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随后在过去十年期间政府向银行业注资,之后宣称这些银行完成了“改革”,并最终在股票市场上发售了银行股票。
是的,中国大陆的国有银行已实现了现代化,但在一些关键方面这些国有银行仍与1990年代基本没有多少变化。只有当这些银行实现自我管理,才算得上实现了真正的改革。目前大陆银行业仍由中央领导作出诸般重大决策。由于政府直接干预银行管理,中国大陆银行业目前颇为脆弱。IMF这份报告在其中最重要的章节中表示,“如果几大冲击同时成为现实的话,那么中国银行系统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来说,该机构此话中所警示的几大冲击包括信贷、房地产及货币(即汇率)风险。
大陆政府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实施的过度刺激措施造成了三个显著的混乱:股票市场繁荣、房地产市场泡沫及消费市场通货膨胀。继受到密切关注的上证综合指数在2009年惊人地上涨80%之后,中国大陆股市2010年及今年连续下跌。虽然股价下跌并没有伤害中国大陆经济,但现在房地产市场下滑有可能伤害中国大陆经济。房地产价格目前正在下滑,而同时中国大陆经济正在硬着陆,通货膨胀高企不下,而且出口仍然脆弱不振。
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一推论。比如,《福布斯》撰稿人肯尼斯·拉波扎称IMF这份长达126页的报告为“对所有认为中国大陆经济会硬着陆的看空者的另一个打击。”别忘了,IMF在报告中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基于在2010年6月至12月中国大陆经济运行良好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压力测试,而该机构指出,其数据采集存在各种缺陷,包括中国政府未能分享“关键”信息。此外,在该报告论及的一系列基本改革——比如与设定利率及货币价值(即汇率)相关的改革——方面,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加以实施。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发展的进程中避免出现一场重大的金融崩溃,看来中国大陆这个时候到了。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者无需担心中国大陆这几家最大的银行。这些银行——尤其是四大行——和中国大陆政府一样稳固。大陆政府将尽一切力量保住中国大陆这几家最大的金融机构,因为这些机构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因而也是对一党制中国大陆的生存能力——而言至关重要。没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会允许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
尽管如此,外资金融机构并不会坐等查明这些银行是否“太大而不能倒闭”。这一次,外资金融机构正纷纷抛售各自在中国大陆“四大行”中所持的战略性股份。比如,美国银行近来减持中国大陆建设银行股票,而高盛集团则在减持中国大陆工商银行股票。因为如果上述信贷、房地产、汇率等危机同时发生,中国大陆银行业很容易受到严重打击。不幸的是,这些危机必然会同时发生,而不会以任何其他方式发生。
一众权威人士都把中国大陆的刺激经济方案说成各国应要仿效的有效模式。福布斯和路透社的分析师都毫无保留的表达了他们看涨的情绪。他们建议购买中国大陆的交易所买卖基金,如富时/新华25指数基金、标准普尔中国、PowerShares、甚至还包括一些人们喜欢过的细价股,例如海湾资源公司和环球旅游集团。
可是,中国大陆权贵点燃了自己的炸弹的引信,而许多分析师却错把银行放贷的橙子比作凯恩斯的苹果。当信贷减慢,中国大陆不单会有经济崩溃的危险,更会政治崩溃。
看来,问题不是这些会不会发生,而是它们何时发生。
中国大陆权贵向市场注入的金钱不是印出来的,也不是借来的,而是银行贷款。惠誉国际评级估计2011年中国大陆的融资金额会达到17.5万亿至18万亿元人民币(2.7-2.8万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大陆整体GDP的三分之一。2009和2010年中国大陆的融资金额超过GDP的40%。尽管有着这样庞大的信贷扩张,根据近期的估计,每日所得少于两美元的中国大陆人口还有大约四亿八千万,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信贷扩张的推动下,中国大陆这个GDP只占全球经济的10.7%,数以百万人陷于贫困的国家,消耗了全球超过一半的水泥、47%的煤炭以及48%的铁矿;为了避免经济衰退而维持信贷扩张的尝试,造就了世界最大的空中楼阁。有估计,中国大陆已经落成但告空置的单位数字高达六千四百万。一座座建成的鬼城空无一人。住屋根本就负担不来。北京市民的平均年度收入只足够购买住宅物业的10平方尺而已。而在商业建筑方面,中国大陆是世界最大购物商场的记录保持者。目前,它有98%都是空置的。
在中国大陆仅余的经济泡沫当中,房地产泡沫正以惊人的速度萎缩。仅仅在过去几个星期,几百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倒闭了,数以千计的工人被裁退。北京的私人公司搜房网集团宣布,在它这个月调查的35座城市当中,至少有80%录得楼市成交量下跌,有6座城市的楼宇成交量同比下跌超过一半。
中国大陆房地产放缓,对环球的铜价格构成压力,使之由2010年新近的高峰回落20%以上。北京正试图以减慢或者限制可用的信贷流通的方式来压抑通胀。中国大陆的公司一直把铜用作融资工具。它们积存铜、将之用作抵押,从而在官方认可的途径以外取得信贷。许多人把中国大陆对铜的强劲需求视作经济稳定的象征,但至少有一家研究公司从它们的线索人那里得知,过去三个月中国大陆进口的铜几乎全部都是用作融资,而不是建筑。
随着中国大陆对铜的需求下跌,铜的价格自必然会下跌。用作抵押的铜将不足以支付或担保无数公司的债务。这一金属的存货将不得不卖出去。假如铜的价格急速下跌,中国大陆经济的一整个部分便会崩溃。就是北京也会因为深受其它问题困扰而难以托起铜的价格。
一旦中国大陆的经济真的开始崩盘,其内部纷争会事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全球的政客和记者,看来对一般中国大陆民众的不满故意显得无知。新闻广播充斥着中国大陆经济冲劲十足的报道,但对这冲劲之下的动荡却几乎只字未提。尽管中国大陆看起来很有经济实力,世界银行把它2010年的人均GDP排在第100位,排名比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尔及利亚以及伊朗还要低。人们的不满和恐慌正在转化为对政府的愤怒。
就在一年前,数百万人看着33名秘鲁的矿工被困,为他们祈祷。平均来说,中国大陆每一天有13名矿工死于矿难,煤矿矿难死者数字占多达全球总数的80%。中国大陆的矿可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随着怒气越积越多,矿工的抗议、罢工也变得日益频繁。中国大陆在另一个死亡数字也独步全球。2008年,中国大陆处决了1718名囚犯。有估计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6000。处决执行得这样的频繁,以至于当局采取了一套“人道”的行刑方式。金冠汽车设计和生产了用作流动行刑设施的卡车。现在,你不用去刑场了,刽子手自会来找你。
数十年来,因为对刑罚的恐惧,民众抗议的数字一直不多。可是,最近的一轮抗议可能足以演化成一个势不可挡的运动。8月是,估计有12,000人在大连聚集,要求关闭一家化工厂。政府落败了,抗议最终成功使得当局宣布将会关闭那家工厂。那一场平民抗议取得胜利的结果只是一个近期的例子而已。虽然北京仍能压止异见和抗议的消息传到国外,抗议数字之巨已使得北京疲于应付。根据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说法,2010年中国大陆有多达18万起抗议和骚乱,即平均每天500起。
为免通胀失控,北京不得不关闭宽松信贷的资金源。紧缩政策使得铜的价格到达了会触发大规模企业违约的临界点,令铜的价格跌得更低。而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交投放缓可能会导致楼价一落千丈,使得世界所有的问题在相比之下都变得微不足道。所有这些潜在经济问题,加上一个贫穷而且愤懑的人口在看到数十年以来第一次成功反抗政府之后,结果必然不会是“稳定”。事实上,中国大陆可能会在好些年里不再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即中国大陆可能会在北京倒下之后分裂成一些较小的国家,互相争夺余下的资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