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包容度虽增加 同志还需要拉拉
(2011-11-27)
早报导读 |
● 黄慧敏
北京特稿
他们有名有姓,但因性取向而被迫在主流社会里当‘隐性人’。
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显示自己的‘正常’,他们互相帮助——男的找‘拉拉’(女同性恋者),女的找‘同志’(男同性恋者),正正当当地结婚,甚至生子。
他们的‘婚姻’被称为‘形式婚姻’或‘互助婚姻’,专为同志与拉拉而设的网站和相亲会应运而生,潜在市场带出商机无限。
现象反映了中国同性恋社群突破困境的努力和不得已,凸显的是同性恋人和中国主流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持续拉锯。
在公众观感改变、催生社会更大包容度之前,‘同志和拉拉’还需互相帮助下去。
大大的卡拉OK包房里,20多名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羞涩地聊天、玩游戏,互探底细,找寻最合拍的结婚对象。
不过这个相亲会上的人从不透露真实姓名,只会用“小李”“樱桃”等花名相称。他们最在乎的不是长相个性,而是对方能否配合“演戏”;他们寻找的不是爱情,而是能帮自己隐瞒同性恋身份的“同志”和“拉拉”。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仍强烈的中国,同性恋者同样面对巨大的结婚压力。另类的同志拉拉相亲会应运而生,而他们的婚姻被形象化地冠上“形式婚姻”(形婚)和“互助婚姻”的称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