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略答DEBUG网友 DEBUG网友:宗教的作用很重要。称上是“教”的我知道的只有佛教,而佛教也没有达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一统和制衡统治者的高度。假若没有限制,一门国学有可能发展成为国教,甚至为宗教。儒学达到过什么程度?制约它的是什么?(发于新浪东海草堂) 东海答: 儒家所认证的良知(易经的乾元、孔子的仁、《中庸》的诚、《大学》的明德、程朱的天理等)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其形而上的层面,有一定的超越性和“神秘性”。所以,儒家有一定的宗教性。但儒家毕竟不是宗教,不会成为宗教。制约儒家发展成为宗教的,是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科学精神(儒家不是科学却有科学精神)及政治追求。 随着科学的加速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宗教的作用会逐渐弱化。特别是那种违背科学常识、缺乏科学精神、偏离文明轨迹、逆反普适价值的神本宗教,必然会逐步象征化乃至娱乐化。 要说对统治者的制衡,在民主政治“发明”之前,儒化的王朝的文明程度都是相对较高的,其高度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一统和制衡统治者的高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以道制势”的努力,可谓弥足珍贵。把西方历史上的政教合一说成对统治者的制衡,则是你的误会。(至于政教分离以后,基督教更谈不上什么制衡了) DEBUG网友:历史是皇帝奉天承运,依靠皇恩和人治,国民一半腐败一半造反,缺乏一统的宗教心治。我浅薄的知道儒在推崇礼制,被登基后的皇帝认同,被篡位者抵制。儒学对此自身有无促变、反省和改变。 东海答: 你确实不了解儒家。儒家在政治上是民本主义。从上古到现代,倡导民本、维护民权的论述数不胜数。刘光汉编纂的《中国民约精义》一书,辑录的大量往圣先贤的言论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与主权在民思想相接近的民本观念或重民主张,如《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诗经》中的“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及《孟子》中有关国人曰贤方贤、国人曰可方可的言论等等;与社会契约论相接近的君臣、君民通功易事的思想,如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君由民举的观点,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君臣皆为民立的思想等等;反对君主私天下、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如《礼记·礼运》的“大同”说,《吕氏春秋》、《六韬》、《明夷待访录》、《潜书》中有关“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论述。(四)反对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如《管子》中“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之论,《商君书》所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所共操也;信者,君臣所共立也”等等。 历史有其无法突破和超越的局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君主制有其一定历史合理性和民意合法性。即使是这样,两千多年来,儒门中反对专制、呼号民权的声音始终不绝。秦汉以来,政治文明不断倒退,君主专制越来越“酷”,儒门中这种声音也越来越猛烈,在明末清初和清末达到高潮。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亭林等为代表,清末以谭嗣同为代表。 DEBUG网友:“学、道、教”等不应仅流于阳春论道,应该广散普民,百年道行的高僧,不若尊学畏师的万民。如同佛学,精深为凡人难懂的经文。儒学博大精深,我虽无知但已近不惑,略熟国文,阅读尚觉烦惑,后人如何不得而知,谁之过?大师您是否觉得儒学只能以此存世示人? 东海答: 在目前,以革命的精神改良中国政治,以牺牲的精神建设儒家文明,应是儒者最为正确和仁义的选择。同时,如何深入浅出地以现代语言把儒学精华传达出来,如何在全面把握儒家义理的前提下尽量让它通俗化普及化,是当代儒者的重要工作。东海近几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只可惜传播渠道有限,言论自由受限,事倍而功微。2010-4-27东海老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