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靖斯 BBC中文网记者 香港观察 抑郁症成为许多都市的计时炸弹。 同一个周末,两篇跟精神健康有关的发布叫人摇头叹息。 先来中文大学医学院说,香港有31万人很可能患上情绪病而不自知,以为那些怎样也治不好的胃疼、头疼就是找普通医生抓点药就好。 再来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说,青少年自杀比率与父母带同子女寻死案例都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抑郁症等情绪病是自杀的一大元凶。 虽说大城市内人人有压力,但是香港的情况如此严重,又是什么理由呢? 潜伏都市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情绪中心这项调查访问了3000多名香港市民,并对其中149人作进一步的临床检测,发现大多数被访者都受到疲劳、睡眠问题等至少一种身体毛病困扰,而且身体毛病越多,患上情绪病的机会越高。 中心主管李诚教授指出,这些人本身也许没有患有什么长期病,但却经常身体不适,可是他们一般只集中在治疗症状,忽略了其背后的情绪问题。 他提出的理据是,当人体内的神经传递物质陷入失衡,诸如血清素和脑肾上腺素等,大脑就会发出错误讯息,引发疼痛等各种身体不适,甚至于反过来让情绪困扰加深。 这种情况,也许是家庭医生也看不出来,但也有可能是患者本身讳疾忌医。 但是为何讳疾忌医? 也不是第一次说了。香港人(或者说是大香港主义)的问题之一,就是看不起人家,也怕人家看不起自己。 说香港人人有压力,所言非虚,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衍生出一种质疑的心理。一个人透露自己有情绪病,人家也许就回敬一句:这么容易就有病?比你可怜的还多着呢! 这听来凉薄、冷血、偏激,但在现实世界中却见怪不怪。 在这种风气之下,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高高在上的企业高层,都不敢轻易透露自己可能患有情绪病,因为大家都怕受到歧视。 关怀社会 惠英红在颁奖礼上坦承刚从抑郁症康复过来。 这里想起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曾一度涌现的Facebook自杀练习群组和随后的各方舆论。 自杀是愚蠢的——这说法相信不会有多大的争论。可是同一句说话,有人说得摇头叹息,有人说起来却是充满鄙视。 在网上论坛讨论自杀群组议题的帖子上,最为常见的字眼又是离不开白痴跟无聊;民众茶余饭后翻开报纸,看见这些香港人抑郁患者比例有多高、患者年龄有多低的报道,也比看见别的报道更具备批判思维,随便就是一句有没有那么夸张? 轻视情绪病对于许多社会来说都是一个计时炸弹。世界卫生组织早些年也已经认定精神健康问题将对社会构成显著负担。 那到底要如何拆弹?社会关怀是许多精神病学家的一致共识。 一周多前,香港电影金像奖公布,最佳女主角惠英红在舞台上发表得奖感言时,亲口证实自己曾经患上抑郁症,更曾经自寻短见,还好获得家人跟朋友的支持才熬得过来。 惠英红现在成了最新鲜的抗抑郁成功例子。但愿这样的成功例子能越来越多。 或者是,跟抑郁症打交道的人能够越来越少。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须填写项目 你的意见反馈: 你的联络资料: 姓名: 国家、城鎮: 电邮地址: 电话: 你的信息: 你的信息 总字数不超过300字:0 免责声明 我愿意让网络制作人员与我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