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向我诉苦说:当时,上学的时候都必须要农转非,否则上不了学,毕业后,户口想迁回去都迁不回了,有没有正式的工作,只能在城市里漂泊。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几篇文章,描述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随着大城市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增强,沦为蚁族或者蜗居的农村毕业大学生,只能逃离大城市,但是,却发现,中小城市根本没有机会,找个工作除了动用七大姑八大姨的,还要孝敬白花花的银子。而农村户口又回不去,比农民工的现状还要差:最起码农民工身后还有农村医疗保险和一份土地,现在倒好,花费巨大的大学生不仅仅浪费了生命的机会成本,连最后的避风港道路都堵死了。而且,他们还自称为“城市游民”。

 

法治周末最近采访了一个城市游民:想“回家种地”的张才玲今年初在学校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结果却在家乡的派出所碰了钉子。当地民警告诉她,“政策不允许‘非转农’”,“要么你户口回到市人事局,变成集体户口,要么你在你们村自己立个非农的单户,跟你爸妈分开”。持有“不在北京,就回农村”想法的张才玲却遇到了第三种选择——户口不能“非转农”,只能留在小城镇。可是这种不上不下的情况,不但对张才玲找工作的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还剥夺了张才玲原本农业户口享有的农民权益。

 

这种转型的牺牲换来的是惊醒:有报道说,山东省一个高校,每年约有5000名新生入学,其中省内新生占8成左右,都不必迁户口。不是现在学生都聪明了,而是出台了新规。自2008年起,山东省规定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录取本省新生不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新生凭居民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等办理新生入学手续。但是,此前入学的大学生现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现在已经到了结婚生子小孩上学的年龄,实在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本来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回不到家?主要有几个利益性的阻力,而且这种阻力显然很霸道。

 

第一,隐性强制推进城镇化,将大学生逼成城市人,无论是你找到还是找不到工作,农村都不属于你的了。即使是你的家,也不能成为避风港了。我们知道,城镇化是需要有效的推进,像这样强制性措施,只能造成城市流民的增加,给城镇和当事人带来各种不便利,增加了官员寻租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农村户口比城镇户口值钱了,真正的农民子弟享受不了经济带来的利益,倒是很多官员可以官转农。义乌195名公务员集体非转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但是,这些大学生“农转非”并非可以选择的,之前上大学不迁户口,就不能升学。这纯属霸王条款,造成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后户口难以回家。再说,他们本来就是本村人,应当享受本村人的待遇,但是,现在这条霸王大坝子拦住了他们洄游的去路,学校不负责任,地方官员阻挠,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贪图这些学生身后的各种利益。人家上个学,凭什么剥夺人家的户籍权力,再说,很多农村大学生为了上学已经穷尽了所有资源,难道只能沦为“游民”,有家不能归?

 

第三,二元户籍制度是元凶,这种管理体制太僵死,容易形成权力寻租的工具。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了,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异。但是,这里面各地的户口价值还是不一样的。既然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城市里落不到户口,乡镇也难落户,你让他们去哪里办事,在中国到处都是要身份证、户口证明的社会现实里,不是故意刁难这部分转型的牺牲者吗?两头你总得给人家一头吧,不能让这些群体,成为特色的游民,因为上学反而成了游民一族,实在说不过去。既然是体制转型造成的,就应当由大学生们自愿选择户口,想回去的可以回去,各地户籍派出所不得阻挠,不想回去愿意在城市当“游民”的,也可以选择不回去。

 

或许,唯有如此,才能在二元户籍制度难以立即废除的背景下,才能减轻这些群体的麻烦,不给他们添麻烦,就是不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这些从农村出来的知识精英,所遇到的都是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会使得他们失去信心和耐心,或许,各种社会性的麻烦就出来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热切期盼管理层解决这些夹心层难题——一群可能变异的“城市游民”。

 

管理层最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这部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尊重个人自愿选择,比什么都重要,允许城市化逆流现象存在,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否则,单边城镇化只能制造各种矛盾和埋下各种难以消除的隐患,是以为警戒。http://blog.qq.com/qzone/549001870/1282156092.htm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