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镇开始热闹起来。烦躁的夏天,每当夜幕降临,在广场、店铺门口,就会想起音乐。一群人伴着音乐跳舞,三步、四步,或者是自创的舞蹈,给沉闷的小镇增添了几分生机。


简单的设备,一台老式的
DVD,一张光盘,就OK了。甜蜜蜜、美酒加咖啡、舞女泪……一首首历经岁月的金典老歌再次被拾起。跳舞的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女人,很少能看到男人,都是女人和女人跳。当然,还有凑热闹的小孩子。昨天在小餐馆吃饭的时候,对面就是跳舞的。一个大概五十多岁的女人,手里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孩,手里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那里跳,感觉蛮有意思的。


虽然置身小镇,感觉她们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冬天的时候,和朋友去小镇的
KTV唱歌,包厢的外面就是舞厅,很简陋,但还是有不少的人在跳舞。据说女的不收费,男的收费。所以很少看到男的在那里跳,都是女的。在娱乐方面,女人还是走在了男人的前面。她们大胆的走出去,寻找精神的快乐。而男人,总是顾及面子,羞羞答答的不敢走到舞台的中央。这也是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活得年龄大的缘故吧!


她们跳舞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学跳舞的场景。大二时,选修体育课,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舞蹈。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好奇。参加了几次露天舞会和假面舞会,三步四步也不会跳,只会跳跳兔子舞和简单的恰恰。当音乐慢下来的时候,我便退到了舞台的角落里。只有群魔乱舞的时候,才敢冲进去,没有节奏和招式的乱跳。


所以立志要把三步四步学会,这样不至于被繁华的喧嚣遗忘。记得当时大概有五十个报名,一半男的,一半女的。老师让自选舞伴,认识的,或者情侣很自然的成为舞伴,其余的就傻站在那里。男的不敢主动,女的也羞涩含蓄。结果是女孩和女孩一起跳,男的不好意思和男的跳,就傻站在那里。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大家排好队,男生女生面对面,男生三步走,走到谁面前就和谁搭。没有选择,随机的搭配,导致的结果是一米九几的男生和一米五几的女生搭档,二百多斤的男生和九十几斤的女生搭配。


其实在强制配对之前,男生都锁定了理想的舞伴,只是很少有勇气敢走过去,主动邀请女生跳舞的。记得有一个比较大胆的男生,学着西方跪地式邀请舞伴的方式,邀请一个女孩。那女孩被这大胆的举动吓坏了,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忘了接受还是拒绝,男生尴尬的跪在那里,女生更尴尬,脸颊绯红。最终,还是老师用一个笑话解了围。老师说,虽然这不是求婚,但用求婚的虔诚邀请舞伴,值得表扬,由于我们都啪啪的鼓起了掌。当然,那女孩也成了那男生的舞伴。


搭配好了舞伴,就是开始练习。那时候好紧张啊,手心、脚心全是汗,不小心就踩到人家女孩的脚,一个劲的道歉。因为离得很紧,再加上身体接触。男孩、女孩都是不敢看对方的脸,都低着头,看着脚尖跳。也不说话,偶然来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回答完,便是无尽的沉默。看到大家低着头,老师便大喊,地上没有钱,都把头抬起来。对方又不是老虎,干嘛那么紧张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从紧张中回过神,才知道,干嘛想那么多呢?只是来跳舞的,又不是相亲。


其实舞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暧昧的词语。在西方舞会上,一般都是男人看好了舞伴,便走过去主动邀请。一段舞曲结束,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可以去吧台喝杯威士忌,或者带舞伴出去逛街,然后就顺理成章的继续下去了……当然,这是西方的文化,比较外向,而中国人比较内敛含蓄。所以别说一场舞跳下来就能相识,就是十次八次的,也不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文化移植的后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如果那时候,男生看好了那个女生,就主动过去邀请跳舞,到最后,成双成对的肯定会很多。拉郎配的结果就是,大家只是彼此的舞伴而已,离开了舞台,什么都不是。


学成之后,都已经大三了。虽然时不时的还有露天舞会,已经失去了往昔的激情。偶然过去玩玩,也找不到大一、大二时候的新鲜感了。舞蹈和别的技艺一样,一段时间不练,脚就生了。越不跳,越不会跳。越不会跳,越不敢跳。随着岁月的流逝,激情不在,勇气也消失了。偶然有了跳舞的机会,也只是站在旁边当一个看客。和男人不同,女人学会了舞蹈,一有机会,都会练习实践。慢慢的,舞池里男人越来越少,女人越来越多,就像这小镇一样。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