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是恐怖的、无情的、难防的,太可怕了;大地震后的亲情是纯洁的、顽强的和无限的,太感人了。

 

这,便是被称为“催泪瓦斯”的《唐山大地震》告诉观众的内容。很遗憾,作为一个男子汉,我中弹了,没抗住,不仅流了泪,而且还不是一次。

 

对我而言,这是可耻的,因为记忆中,除了初中时看巴基斯坦故事片《永恒的爱情》掉过一滴泪,我再没流过泪,其中包括奶奶去世,包括上世纪90年前后在军工厂工作时想哭一场的那次。然而,那少有的几次泪场中终究还是没哭出来,倒是在上大学看《高山下的花环》之后,看到同宿舍的几位同学在灯光下泪痕满脸。

 

有几次,我心里翻江倒海眼泪打转但没落泪,于是在很长时间里抱怨尤小刚导演没让“靳开来”的悲情戏多绵延几分钟。

 

但这次,冯小刚导演显然得意了。他一次次惊怵,一次次煽情,最终让我的泪无声的滑落:我安慰自己说可能因为睡眠不足,但无疑,当一个经历大地震中生死抉择的母亲,在近30年后还跪在“被舍弃”的女儿面前声泪俱下时,没人经得起那累积了30年的痛楚和辛酸。

 

抉择是痛苦的,尤其是非此即彼甚至生死存亡的大抉择面前。可人活一世,除了极个别幸运儿外,谁又能免得了“割肉”的阅历——徐帆扮演的妈妈又岂止想保全弟弟?王佐又何尝想断臂?但关键时刻,有一个道理许多人却不得不默认:痛定思痛,“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

 

当然,《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夸张灾难的惊怵,其主旋律还在亲情,还在生命的顽强,还在时代的进步。

 

于是,“妈妈”的“儿子”在改革浪潮中由打工仔壮大成小老板了,失散的“女儿”则在养父“陈道明”哺育下历经坎坷嫁给了加拿大人,过上了开放大潮中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他们,都端起碗来吃肉了。

 

仅就此而论,《唐山大地震》貌似残酷催泪,但却是理想主义的。从唐山走到汶川,它讴歌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的是一种中国人的志气,赞美的是我们最为重视的人间天伦,在很大程度上也很符合冯小刚最擅长的喜剧风格。只不过,如果考虑改革开放大潮也冲荡出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等,“大地震”却又显得有一些蜻蜓点水。

 

然而,就像一些人因为怕落泪或抵制落泪宣传而选择不去看电影一样,苛求是不明智的。

 

“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这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空话”——悟空后的话。我不想求全责备,我想,感人的泪花之后,这句话或许更该让当今浮躁的国人细加思量。

 

去看吧,像我一样默默地流一场泪吧,冯导的影片比《阿凡达》更能涤荡灵魂。藉此也请记住:

 

1976,云南地震,唐山大地震,三伟人去世,四人帮被逮,最大陨石雨落在了吉林,龙年,试看天地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