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焦虑下 “延退”研究必然被误会

 

 
只有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不是剥夺而是增进他们的福祉,才能从根子上使民众对政策的研究与调整“脱敏”,也才有真正严肃、理性的讨论

9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此前,有研究机构曾提出,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有人因此误以为我国即将更改退休年龄,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引起讨论。(9月16日《人民日报》)

“延迟退休”实际上仍停留在研究状态,并不是即将实施,但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网上一项关于“你支持推迟退休年龄吗?”的调查里,20万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92%投了反对票。(9月15日《南方日报》)

人们反对“延迟退休”,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不少年轻人认为现在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若是年老体衰者该退不退,则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空间,不利于就业岗位的新陈代谢。其次是多数一线工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体力消耗过大,工资低且不稳定,反倒是退休以后,能按时获得相对稳定的养老金,所以巴不得越早退越好。最后还有一些人指出,支持“延迟退休”的多半是领导干部,他们怕退休,是因为担心“人走茶凉”,还想继续赖在现有岗位上“享福”。

这些考虑都不无道理,但并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认为“延迟退休”就是“恶政”。毋庸置疑,我们目前的确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当人口红利彻底消失以后,“延迟退休”或许也并无不可。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普遍提高,寿命也随之相对延长,不少人虽年届退休,但身体健康,若仍按“老规矩”60岁或55岁退休,未免有些浪费。诸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工作者等专业人员,60来岁时经验更丰富,服务社会仍属当时。

在国外,也有不少关于延迟退休的设想。本月8日举行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上,来自英国、意大利、匈牙利等欧盟成员国专家都提出,把提高年龄门槛当作化解养老风险的一个重要政策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降低养老金成本,同时还可增加养老金的来源。当然针对“延迟退休”在国外也引起过民众争论甚至强烈抵制,但并未因此将“延退”相关研究彻底打入冷宫。

在我国,对“延退”问题,无论是人社部官员,还是社科院研究人员,在很多场合都明确表示会综合考虑,慎重决断。可尽管如此,在多数民众听上去,“延迟退休”这几个字仍是那么刺耳。哪怕只是“研究”,也被反对声浪盖住。

“研究”之所以被误会,说到底,还是由于民众存在强烈的公平焦虑。在这种焦虑下,本来是值得研究的公共政策问题,本来是很有意义的议题,却被“口水”淹没。围绕“延迟退休”,无论是担心高工资高福利者老而恋栈,年轻人晋升无门,还是恐惧劳动者要为养老保障付出更多,终归是现实不公的投射。

这样的误会,应当提醒公共决策部门意识到,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必须坚守公开、公平、公正,不要被利益集团左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只有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不是剥夺而是增进他们的福祉,才能从根子上使民众对政策的研究与调整“脱敏”,也才有真正严肃、理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