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到秋#风老师的文章《户#籍#改革是消#灭#农民吗?》。  看过之后,保存了下来,没有心思写一篇跟进的文章。今天又想起那篇文章,我觉得有必要以《城乡统筹须秉持动态演化思路》呼应一下秋风老师。在《户#籍》一文中,秋风尖锐地指出当前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改革策略的几种偏差。以重#庆的户#籍改#革为例,人们怀疑“政府此举是否强迫农民用土地换户籍。”对此,重庆方面则高声辩解绝无此意。秋风说“我倒是十二万分地希望重庆方面的辩解是事实”,并提出一个命题:户籍改革不应以消灭农民为目标。我对此深以为然,并进一步提出:城乡统筹须一动态演化思路为指导,这意味着,我们不以消灭任何群体和身份为目标,也不按时任何人口流向,而仅仅也是必须牢牢恪守规则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并把这种规则普施于所有公民群体。

      秋风人如下改革措施是虚妄。

      ——有些地方把城乡人口统一称呼为“居民”,以为这就实现了平等。这样的改革是在玩弄文字游戏。

     ——还有另外一种构想:尽最大可能把农业人口转成城镇户#籍。重#庆#户#籍改#革基本属于这一类。这样的改革同样存在缺陷。第一个问题是,它把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和福利的不均等视为当然而永恒的。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似乎抱着城镇崇拜心理:农民肯定都希望进入城镇,或者说,所有人都愿意生活在城镇。正是基于这一迷信,重庆制定了十年内城镇人口比例从目前28%上升至60%到70%的奋斗目标。

      城市化进程当前,人类如何选择?根据经验现实,秋风大致分了三类人群:按照城镇生活愿望,把现有乡村人口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人,目前已经在城镇经商、打工,融入城镇生活,但依然没有城镇户籍,因而在城镇不能享受完全的权利和福利。第二类人基于各种目的,未来可能迁入城镇生活。如果本地城镇开放市民登记,他可能选择本地城镇。第三类人则根本无意迁入城镇,而愿意继续生活在乡村。相当部分年纪稍大的人口可能都有这样的意愿,即便他们的子女已经在城镇生活。他们留恋乡村的生活方式。

     我以为,包括秋#风指出的那些虚妄的城市化改革措施在内,在各地发生的丰富的城市化“改革政策”,无不抹上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在其他各个领域都发生的运动式、工程思维的、理性自负的计划色彩。例如,我们看不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流大学建设浪潮和大干快上争取70%城市化运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从国有部门行业垄断到最近发生的大规模救市干预,从各地争相申遗到大力推进城市化,它们发生在看似完全不想干的领域,却共享着相同的计划者逻辑,它们共同缺乏的是对无目地经济秩序及其背后的一般规则遵循的深刻理解。

      城市并不代表幸福和美好,乡村并不是不幸和苦难的代名词。是我们歧视性的规则导致幸福的标签发给城市,苦难的标签发给了乡村。有教科书教导我们黑暗的封建社会,其实生活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美好啊。有人控诉乡村多么愚昧落后,可是乡村才是文化的渊源,乡村才是儿童的乐土。城市化概念乃是一种结果导向的、针对结果观察的概念;新农村建设,更多意义上也是一个结果导向的概念,如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类。动态演化思路则告诉我们,凡是针对结果操作,政策操作指向结果的都不是可持续的公共政策,都不是“好”的公共政策,它或者有利于一部分人而不利于另一部分人而造成新的不公平;或者用政策当局的理性代替无数当事人的理性而造成强制。动态演化观不主张提“城市化”这种具有典型的结果导向的政策概念。我们倒认可“城乡统筹”较好地体现了一种演化观。一种演化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政策包括如下核心要点:第一、承认农民的土地权利(真集体的,或真个人的。莫志宏兄有篇文章将发表,谈到农村土地的真集体所有制和假集体所有制),承诺不以任何方式(城市化或其他什么项目)剥夺其土地权利;第二,人们可以选择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也可以选择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不分户籍和居住地。鉴于我们对于福利社会的一贯警惕,我们并不呼吁建立一个像城市一样的农村,也反对把当前特权群体享有的高福利向农民延伸覆盖,相反我们呼吁的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无歧视覆盖,同时取缔特权群体享有的高福利保障。想要享有高福利可以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的基础上寻求商业保障满足。第四,未来任何新的涉及公民权利和福利的法律和政策首先满足不造成新的城乡割裂为前提,提倡和恪守规则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即一项法律和规则的实施,我们事先完全无法判断将给创始人带来更多的利益还是给农村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它是抽象的,不涉及特定目的的。只有恪守抽象性原则,人们基于这一原则采取自主行动,才能真正抹平城乡二元沟壑,并阻止形成新的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为什么如此健忘?为什么如此缺少反思?我们愿意忘记刚刚过去的历史,也愿意在短期化满足中得过且过,因此频频出台的公共政策和各地地方政府“改革创新”无不抹上浓重的计划者思维的色彩。鉴于这样的认识,与其推行新的“改革”,不如维持现状,由底层民众自我选择和创新中呈现出新事物时予以追认和推广。尊重人民的创造,并从追认和合法化的角度看改革和实施改革,正是演化思路的恰当运用。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