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敏感词成为网络发言的一道屏障;它完全屏蔽了针对某些社会稳定的不良言论;说实话现在的言论自由愈来愈狭隘了;有时候一篇文章涉及多个被认为敏感的词汇;如果修改势必影响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和整体表述的内容;敏感词俨然成为横旦在众多作者面前的一道人为的鸿沟。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们表达不满情绪的宣泄,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这个出气筒;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民意监测的窗口;如果合理利用在国家和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时将是一个天然的畅通民意的平台;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几亿的网民;在庞大的网络平台上必定汇集不同的声音;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绝大多数的中国网民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他们没有必要在网上无事生非抱怨自己不满的情绪;也不会无病呻吟的发泄某种仇恨社会的动机;只要他们日有所作,夜有定所网络大不了就是一个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敏感词的日益增多;渐渐的忽略了真正的社会问题;无端的屏蔽所谓的敏感词;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衍生很多断章取义的事件;社会暴力事件和政府行政不作为;权利滥用;催生了民众情绪不稳定借助网络揭露社会存在的诟病;而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有害怕“家丑外扬”每个地方都有遵循地方法规的网络提醒;或者设置地方上认为敏感的词汇屏障,导致民意大堵塞;堵而不疏一味的追求维稳的效果;事关百姓的问题上不解决又不允许表达;拖延时间、推诿责任、封锁真相;收买记者和评论人、网上大量的敏感词基本都是官方总结的民意词汇大集中;一些地方拆迁敏感;上访敏感,投诉敏感;只要是批评的声音基本都敏感;甚至有些地方专门聘请专职人员在网络上堵塞民意;发现不利于地方的舆论立马封锁;甚至跨省拘捕来解决敏感词带来的威胁;实际我们已经陷于敏感词的怪圈一个事件的发生民意声音的沸腾那么敏感词就悄悄的来临了;敏感词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不良声音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维稳的舆论基础,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敏感词丝毫没有给社会稳定增加贡献;反而更刺激了民众表达诉求的强烈渴望。

公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自身权利的维护需要正常的表达渠道,我们不应该人为的去破坏;在一些地方确实有存在百姓利益被侵占的事实;如果把这些诉求的声音都设置敏感词,被某些地方政府提升到“破坏稳定”的高度,加以不合理的权利剥夺话语权的意识;动辄以敏感打压百姓如骨在喉的诉求,那么我们敏感的不但是几个词汇;久而久之将会敏感掉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和热爱。正是因为对维稳的刻意强调和片面理解,使当前不少地方维稳工作挣扎在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博弈之中:政府在多重压力之下大力维护以“零非访”等为指标的“稳定”,而民众在权利救济极度困难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突出重围”,于是便有了公民权利与公权力的地上地下的激烈较量。

维稳与维权的极度对立,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清理民众诉求道路上的“暴力陷坑”,摈弃那些把老百姓当成敌人的维稳举措,才是掌权者更该干的事儿。掌权者应该痛下决心,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而不是懦弱地把丑态遮盖起来,营造“盛世太平”的虚假景象。

现代中国,岂容有“黑监狱”的存在!要铲除维稳中滋生的“黑监狱”,铐住维稳中到处乱打的“黑拳”,关键在于约束那些失控的地方权力。维稳必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唯有法制在公权之上,法治在人治之上,维权与维稳才不至于动辄对立,公民权利才不至于被张狂的公权力欺凌与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