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55岁的中医师周宝宽被称为“最牛学历哥”,他用35年时间获得了3个博士、2个硕士等9个国家承认的文凭,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确认为“世界上获得学历文凭(国家承认的学历)最多”的人。他还将攻读复旦中文系博士学位作为最后一个学历梦。

    相较“最牛学历哥”,网络上迅速蹿红的“学历姐”也“不遑多让”——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二学生王丽在16年的时间里,先后拿到了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共计7个高校文凭,如有可能,她还想继续读博。

    毫无疑问,这两位“学历达人”的求学精神和毅力,是令人佩服的。但是,对于“学历达人”们的选择,还是有很多人不解,甚至质疑。对于“最牛学历哥”,就有人认为求职、晋升职称、评奖,有一个博士学位足矣,多了也是浪费。还有人认为这是制造教育不公平:一方面,国家教育资源有限,他一个人就占有了3次博士教育、2次硕士教育的机会;另方面,挤占了那些想通过读硕、读博来改变命运的考生机会。

    从功利的读书价值观来说,这些不解与质疑或可自圆其说。事实上,今天社会盛行的观念就是“升学有用,读书无用”。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仅有不到20%的考生考研,是为了追求学术理想,其余80%都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这种读书价值观,造成整个社会严重的“学历情结”,以及教育的“就业导向”。

    然而,读书还有另一价值,不是以求职、晋升、评奖为目的,而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对社会的认知、感受读书的乐趣、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元,这种读书的价值将逐渐回归。近年来的高考考场,多有四五十岁的“高龄”考生,他们参考的目的,大多是圆大学梦,或者是挑战自我。

    读书求学的上述两方面价值,并非截然对立。遗憾的是,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并没有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在整体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中,读书的功利价值凸显,非功利价值退化,中小学教育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大学教育都有变为“职业培训所”的趋向。有的高校注意到这一问题,着手推进通识教育,但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要求学生只读圣贤书,而不关注社会。

    如何将读书的各种价值有机协调,值得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反思。前不久颁布的上海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显然需要调整以前的教育观,推动全面教改,提升读书本身的价值,切实建立终身学习社会。

    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自我完善的生活方式,其实不必在乎是否获得学历,而应关心学力,旁听课程、学习网上课程都是可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