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6日发表《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称“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

终于让人们说话了,这也算时代的进步。

因为,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是不让人们随便说话的。哪怕说错一个字,让政府理解歧义,就会被抓被杀甚至满门抄斩,此之谓“文字狱”;在三十多年前的文革时期,说错了话,写错了字,也极有可能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而“打倒”,受尽批斗的折磨。如今有了网络,世界一体化,人们可以通过这一高科技的传媒工具,畅所欲言了。

有了网络,才让这个世界,真正进入“地球村”时代。

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字,都能通过网络,倾诉出来的。这分为两种,一是科研工作者,并不能将新华大词典或更全面的康熙字典中的中国字,如数搬到网络上。这得归罪于科技还不是十分发达,还有未攻克的难关。网络毕竟是人家外国人发明的,不能使中国文字随心所愿地使用;第二点是网站人为设置的,称之为“敏感词”的中国字,这样的字打出来是可以的,但只要你打出来,后果很严重,整篇文章不能发表了。

中国的敏感词有多少,不好统计。各个网站,有各个网站的敏感词,这样的词汇,是不允许你随便说的。说了犯法,犯了网站的法。

文字是什么?是文明的标志。但有的文字,却让某些人看着不顺眼,被网站服务商或某些网站的负责人,设定为“敏感词”。这些敏感词,不知犯了什么法,被人为地打入另类。网络上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敲打出来的。网站的执行者们,出于某方面的原因,筛选出他们畏之如虎的敏感词,让你说得打不的。孙玉良认为,这些敏感词,无非是网站为了不让某些文章在网络问世,而人为设置的“关卡”。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人长了一张嘴,一是为了吃饭,一是为了说话。你不让他说话,他便“不在沉默中暴发,就是沉默死亡”。早在四千多年前大禹王治水时,就总结出“堵不如疏”的科学方法,周厉王时又有不让人们说话反被人们轰下台的实例,怎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反又出现了不让打出来的“敏感词”呢?也许网站的主人或幕后主人设置这个“关卡”,本身是好意,防止你打出来“因言获罪”;也许是考虑网站自身的安全,有的话说多了,会被有关部门查封。但有的话让说,有的话不让说,叫哪门子“言论自由”吗?只让顺着某些人拍些马屁,也叫“言论自由”?是自由的话还是自由的屁呢?

设置言论关卡,实际上是很可笑的。因为作者如果想发表文章,完全可以将敏感词用拼音代替,用英文字母代替,用错别字代替。甚至这些错别字,会因为代替敏感词,而成为网络新词而时尚,一不留神,反让这些人为设置的敏感词,以另一种方式流传的更广,这不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吗?我不知道在外国,有没有敏感词,如果没有的话,这,也算一种“中国特色”?

强烈建议,所有网站,消灭敏感词。当然,对于恶意攻击诽谤的网络语言,一旦有原告,查出真凭实据,也可以将被告以诽谤罪定罪。网络上言论可以自由,但所有的人,不能利用这个自由,违法犯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什么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不利用网络言论自由违法乱纪,就是言论自由的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