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大学问

 


安身立命这个成语值得深长思。身与命,世人多从身体的层面理解,安身指有房子住,立命指有食物吃,意谓寝食安定衣食无忧。这是一般世俗的理解,最为肤浅。

 

也有将身与命理解为身体与精神的:安身指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指精神有所寄托。但这仍然是从一般生命的层面理解,并未触及本质,因为精神仍属于现象。立命者当然“精神有所寄托”,但“精神有所寄托”并不等于立命,有艺术爱好事业追求,都算“精神有所寄托”。

 

佛道两家则从心性的角度理解身与命(传统儒家亦如此)。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这种理解直指本质,但忽略了现象,略嫌狭隘。

 

兹根据本质现象不二、内圣外王并重的精神,对安身立命一词作出儒家的现代解释。身,指生命现象(包括肉体与精神);命,指生命本质,即人之本性。命在这里不作一般的生命、命运、精神解。《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人之本性,即天之所命。在儒家,天,就宇宙而言为本体,就生命而言为本性,就人身而言为本心。熊十力师指出:

 


“本心即万化实体,而随义差别,则有多名:以其无声无臭,冲寂之至,则名为天,以其流行不息,则名为命:以其为万物所由之而成,则名为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则名为性;以其主乎吾身,则谓之心;以其秩然备诸众理,则名为理:以其生生不容已,则名为仁;以其照体独立,则名为知;以其涵备万德,故名明德。”

 

(东海注:心、性、命、道、天等概念都属于多义词,在不同的典籍、儒者和话语环境中,其定义或理解都有所不同。十力师所言乃儒家的经典定义。另外,东海在《圣贤论》中亦已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定位为儒门新经。)

 


安身,各种权利得到基本保障,属于政治自由,有赖于良法良制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立命,明自仁心,识自仁性,成就仁体,属于道德自由,有赖于正知正见真正高明精微的学说。安身与立命的关系,是制度与道德、外王与内圣的关系。

 

自由主义致力民主法治人权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安身,但消极于心性修养,不足以立命。佛道两家正好相反,擅长内在修炼,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立命,但疏离了制度建设政治文明,不足以安身。

 

唯儒家内外俱全:内圣学重在立己之命,自立而立人,先己后人;外王学重在安民之身,安人再安己,先人后己。儒家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大学问。

 

外王学认同但不限于法治,而是进一步追求王道德治。儒家认为,民主法治是过渡性的,王道德治才是长治久安、千秋万代的。同时,只有在仁本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民主法治,才是良性的,也才最具中国特色。

 

内圣与佛道两家、外王学与自由主义虽相似,并不相同,更有超越。内圣学赞赏但不限于“虚寂”,而是进一步证入“生生”。(儒佛道三家所证本性同中有异,各有特征,所谓道虚佛寂。道家虚静,佛教空寂,儒家“生生”。)

 

从“虚门”、“空门”而入,所悟难免于道体有偏,从“生门”入,所证之道、所识之性、所明之心、所立之命最为大中至正。故三家之中,儒家最为全体大用。在人生、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其体用不二的宗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道体性体的认知的差异,必然表现为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儒家的种种“观”,在孔子身上表现得特别集中和典型。例如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就与佛道两家有异。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那个时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智慧之士纷纷选择退隐遁世,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人生道路。孔子,正可谓其知可及,真愚不可及者也。

 

古人云:“知其不可为而遂委心任之者。达人智士之见也。知其不可为而犹竭力图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长沮桀溺等道家人物是达人智士,孔子则堪称古今中外最大的“忠臣孝子”,所忠的是仁义道德、所孝的是良知真理也。

 

当然,内圣者必然致力于外王(追求外王政治,可别理解为想自己称王),致力于政治优化以为民安身和道德启蒙以为人立命。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乃是完全发自内心的自然,并非勉强而为。“天下之事,真知再没个不行,真行再没个不诚,真诚之行再没个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极不止,不死不止,故曰:明则诚矣。”(《呻吟语》)

 

孔子两千多年前被人嘲笑为丧家狗,两千多年后还被人嘲笑为丧家狗。殊不知孔子才是真正的“成家立命”者,而且提供了一个千秋万世永远的家,安立了天下无数无量生民的命。那些嘲笑孔子的人,才是无家可归的心灵丧家者、精神流浪者。孔子一生的充实、富有和安乐,孔子恒永的伟大、光荣和辉煌,岂是那些心盲眼茫轻浮无根者所能窥测?

 

 

顺便指出,晨门不愧为孔子的知音。孔子固然“不患人之不己知”,但能够碰到这样的知音,想必也是很高兴的。晨门是负责清晨开城门的看门人。子路所遇的长沮桀溺等隐士对孔子都持讥刺否定态度(可见道家既高明,又有所不足),晨门则颇有相惜之意。2010-10-3东海儒者余樟法

首发儒学联合论坛学术厅http://www.yuandao.com/index.asp?board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