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國第一口油井的誕生地,鐵人王進喜的故鄉。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設市,中國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時期人口達到13萬人。半個多世紀過去,石油資源枯竭,市ZF和油田基地相繼搬離,9萬居民棄城外遷,城中棄樓遍地、設施老化,幾成空城。“十一”期間,網易新聞走進甘肅玉門,獨家探訪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廢的城市。

玉門老君廟是中國石油的發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國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國從此甩掉了“無油國”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間,玉門石油產量占當時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圖為位於河谷中的玉門油田老君廟油礦。

在當地,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許多工人的兒女都是在洞裡出生。新中國成立後,玉門為陝北、大慶等新油田輸送了以鐵人王進喜為 代表的20餘萬名技術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門油田因此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建國以來,玉門已為國家上繳稅收上百億元。圖為玉門油田老君廟油礦一架 還在生產的抽油機。

1955年,為保障生產,玉門油田所在地被設立為玉門市,縣ZF也搬遷至此。到20世紀80年代,石油產業鼎盛時期,這座典型的石油資源型城市的總面積擴張到1.35萬平方公裡,人口一度達13萬餘人。圖為2010年10月1日,一處被磚石封死的郵政大樓。

經過多年開採,玉門石油產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萬噸降至1998年的38萬噸,而前產量也僅維持在70萬噸。這個國內最早開發的油田,如今成了小規模及發展困難石油企業的聚集地。圖為廢棄房屋中的老君廟開採紀念牌匾

和所有資源型城市一樣,資源枯竭的玉門面臨著發展瓶頸。21世紀初,玉門市和玉門油田作出遷移決定,大片工廠倒閉,廠房住宅被夷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們開始遷走。圖為一處廢棄的辦公樓

2001年,全玉門市66個居委會縮減成33個,2004年又縮減至12個。2009年統計表明,留守老市區的人口已不超過3萬人

2004年,玉門油田生活基地搬遷,市區只設生產作業區,生活區則遷至百公裡外的新油田。 這次動遷導致7000多名工人失業、2.5萬名油田工人外遷。2006年,玉門市市ZF搬遷至市區向西70多公裡的玉門鎮新區。自此,數千名職工開始了每 周百公裡的往返於生產、生活區之間的遷徙生活。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將昔日的油城玉門一分為叁。圖為石油管理局接送員工的藍色大巴。

目前,除石油工人,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叁台兩個安置區的廉租房裡,大多是無力外遷的老人、殘疾人、低保戶和下崗工人,他們每月領取幾十至上百元的低 保費,面對新市區1000元/平米的房子望而卻步。截至2008年,包括新市區在內的玉門全市下崗失業者已達3.5萬人,其中有1.4萬人屬於生活特困人 群。

與此同時,遺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礎設施也逐漸老化,大部分無法正常使用。圖為玉門迎賓館旁的一家醫院急診室,大門已經被封死。

10月1日,玉門市南坪的廢棄加油站

1998年以來,當年地方ZF圍繞油田而興辦的化工、輕工機械等工業企業大部分已破產倒閉,而糖酒、五金、飲食服裝等行業也冷清蕭條,原市屬工商業體係全面崩潰。據統計,1996年全市有市屬企業90家,2000年僅有8戶勉強維持。

10月1日,玉門汽車站對面的小商店,老板正等待生意上門

10月1日,位於玉門老城區解放路上的當地唯一一座紅綠崗亭,由於人流量銳減也已經停用許久

10月1日,空空盪盪的玉門市汽車站

北坪商場樓下幾十米長的步行街,幾乎彙聚了老玉門所有的人氣。玉門物價不低,主要是石油工人的消費場所。2009年11月,隨著最後一批石油工人搬離,“老城區的夜晚和周末,徹底沒有了喧鬧聲”,一名當地商販介紹。

10月1日,玉門市交警大隊前的商戶準備開張營業。在當地,能夠看到市區內有新店鋪開張已經是件新鮮事了

10月1日,玉門老君廟,30年同學聚會大家選擇了曾經工作過的老君廟第一口油井前合影留念

面對石油產業的衰敗,風能資源蘊藏量豐富的玉門開始不遺餘力發展風電。2009年一年,玉門的風電裝機容量就超過了此前12年的總和。而風電企業的普遍微 利經營,以及西北電網建設升級的嚴重滯後,也引發了“油城已逝,風城何在”的質疑。圖為玉門市區旁的戈壁灘上,野生動物在此很活躍。

祁連山腳下通往玉門市的公路也不如以前繁忙了。目前,玉門已被列入全國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單,由中央財政給予資金隻持城市進行財力性轉移。玉門的廢城之痛,映射出中國眾多資源性城市的轉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