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天潘 | 评论(0) | 标签:张铁志, 摇滚乐, 噪音

书籍:《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张铁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在出版了《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之后,乐评人张铁志又推出了《时代的噪音》这本好书,将之前其关注的摇滚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而引发最多思考的,则是他在本书序言的最后那句话:我更想写的,是在这个华人的世界,音乐如何被时代形塑,并且如何反过来介入时代。

而我的答案则是,音乐或者更具体地说摇滚,已经再也无力介入这个时代了。如果说曾经,我们的时代被摇滚改变了,那么如今,摇滚却深深地被这个时代征服了,而这样的两个时代,正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剧烈鸿沟,圈出了这个可以被命名为“鸟托邦”的时代。对比二三十年前的“朦胧诗”、“先锋文学”、“摇滚热”,那时就好像是一个热闹恢弘的乌托邦,大家都热情洋溢,虽然物质贫乏,却相信精神与文化的力量。而如今,虽然物质丰富了,精神和文化却感觉无比的贫困,像是活在一个愚乐时代,理想变成了实用主义的生存观,大家都从仰望星空的理想掉入脚踏实地的现实——而这或许就应该被称呼为“鸟托邦”吧?

文化批评学者张闳指出,摇滚与特定时代有关,现代摇滚乐与青年文化反叛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美国文化即证明了这一点(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正如60年代的美国青年文化运动一样,个体的自由意志与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制度的冲突,是中国80年代中期最具挑战性的文化冲突。

福柯在其访谈录《权力的眼里》“当代音乐与大众”这一章节里说道:摇滚音乐不仅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推动力:喜爱摇滚,喜爱这一类而不是那一类的摇滚,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社会作出反应的态度,这是一整套的趣味和态度。

当然,这一切可以先从诗歌说起。“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诗人!”这是二手玫瑰乐队《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里的一句歌词,这里引用这个句子,无非是想利用里面有着两个能指:一是摇滚,二是诗歌。摇滚和诗歌,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生死也是同步的。于是,我们在看到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获奖了,但是网友们却翻出了他的《徐帆》《刘亦菲》等旧作,恶搞成了“羊羔提”,与“我爸是李刚”的诗歌造句,形成诗歌沦陷的显著标志。

苏姗·桑塔格在《重点所在》一书“诗人的散文”一文中提到:写诗往往是散文作家青年时代的闲时消遣或以左手练习的一种活动。而摇滚同样也是很多年轻人青春期的啼声,或者撒野的嚎叫。只是几年后,猛然间,我们就都会发现,我们成了某些人士所说的“成熟的成年人”,不喜欢“很吵的噪音”了。(2008年11月25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就六方会谈、中美关系等问题答问。其中,有记者问道:“美国一个乐队‘枪炮与玫瑰’发行了一张名为《中国民主》的新专辑,中方对此有何反应?”秦刚表示:“据我了解,很多人不喜欢这类音乐,因为它太嘈杂,噪音太大。我想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这个说法,其实也还是有一定理论支撑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英国心理学家乔治•弗兰克尔在《文明:乌托邦与悲剧》中认为,摇滚是文化退化方面的一个体现,是“幼稚的愤怒之声”,这种“噪音的神圣使用”: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种使用呢?这种做法一定代表着一种牺牲仪式,那种杀死传统与超我图腾的狂喜,同时,消除了对自我的抑制,在节拍与噪音的催眠式影响下导致了一种集体歇斯底里,就这样彻底消除了对自我的抑制和恐惧,让古老的俄狄浦斯的谋杀事件得以上演,至少在假装狂喜的行为中上演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灾难的预示,但是这灾难同时也是解放,是自我表达。通过对不加限制的破坏性行为的体验,年轻人体验到解放与自我实现。只是这与那些理性方式组织灾难事件的成人们有什么区别呢?难道他们不是殊途同归吗?——一个是借助于婴儿式的近乎狂欢的施虐狂的爆发;另外一个是在冷酷的算计中完成的,目的却是一样。

在摇滚失去其特定时代功能之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自我裂变:在中国,零点乐队、汪峰、动力火车,乃至羽泉、五月天、花儿乐队、信乐团、飞儿乐队等,如果你说他们是摇滚,还不如说是提供给流行乐坛几束塑料玫瑰花。不是在撒娇就是在呻吟,而非呐喊,逐渐在向小资化和商品化靠拢。在物欲主义与商业浪潮的收割下,摇滚者已经纷纷弃甲“从良”了。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谁也无法抵挡这个时代的收割,就像本文,评论也只是我的一个最外在目的,而更深层的意义就在于,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也在暴露了我自己对摇滚的背叛,甚至决裂。于是,介入时代与改变世界,已经成为了乌托邦式的不成熟的幻想了。最后,我们也只能听着那些曾经痴迷的摇滚唏嘘感叹,然后不得不从中得到生命的感触:那些曾经的年少轻狂的呐喊,在这个鸟托邦时代,成为了不合时宜的噪音,然后目睹着曾经那些被噪音改变,如今,正在不断地成为了被改变的“噪音”……

时间: 2010-11-14 来源: 信息时报(见报有删减)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0-11/14/content_1185860.htm

张天潘的最新更新:
  • 文化名人揣着糊涂装明白迷失了公民身份 / 2010-11-24 21:12 / 评论数(30)
  • 现代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 2010-11-21 21:54 / 评论数(0)
  • 商业化浪潮下文学的艰难转身 / 2010-11-20 22:54 / 评论数(0)
  • “以泪洗面”的知识分子失去了道统担当 / 2010-10-26 20:36 / 评论数(5)
  • 伪文化的盛行与民间慈善困境 / 2010-10-25 22:44 / 评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