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新少林寺》是个翻拍电影,因为旧少林寺给我的印象太好了,所以,无论释永信方丈领导的少林寺上市还是现世,我还是买了一张《新少林寺》的票。电影的思想性不说了,不存在,但电影确实很搞笑,里面的小人物无论是动手打死还是被枪射死,死前都很平静安详,但大人物死前都要吐一堆血,如果当时没看到吐血,你不要着急,等镜头转过去,血就咕噜噜出来了。
 
   
其实吐血死不是新少林寺发明的,很多电影表现死亡都要吐血。问题是,革命题材还可以理解,人家不否认是红色电影,其他电影也这么搞就笑了。按理说这么多年吐下来,总有经验吧,但每次吐的都像西瓜汁。魔鬼在细节里,魔鬼吐血也是在吐的细节里


    死亡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可能所有人死前都是一个套路,下一个导演就跟着前一个吐下去,me too。这不是拍电影,这是拍雷人电影。
 
    因为很少有电影里的人吐完还不死的,搞得我从小就把吐血和死亡硬连一起,用手绢捂着嘴咳几下,下一个动作就是看手绢上有没有红色,这种电影看多了就会条件反射。可能导演很怕观众不理解被枪打是件痛苦的事,也怕观众不理解被打中几十枪,命中肝脏心脏肺脏肾脏,会死人的。
 
    仇人追杀,必有悬崖,悬崖跳下,必有深水;情人追赶,必有大雨,遇到大雨,必有破庙;表现生病,必有咳嗽,咳嗽几下,必有吐血。按这个套路拍,你就是好导演,于是,角色们约定俗成有两种死法,吐血死,咳嗽死,或边吐边咳嗽死。印象中西方电影咳嗽死的只有茶花女,还是因为人家得了肺结核,不咳不行。
 
    其实可以搞点新意思,比如人昏迷后醒来第一句话不要说“想喝水”,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个人遗言是“我要小姐”,旁边人骂那个人“早就该死”,但那人接着说 “我要解小手”。都化解了。《让子弹飞》表现死也挺新的,葛优在一堆银子里,屁股挂树上了,不用吐血就知道要死了。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血都顺着下面流出去了。
      
    有朋友说,从电影情节看,基本可以打负1分,军阀很坏,洋人更坏,少林寺不但能让坏军阀变得不坏,还能一起打坏洋人。但我想给他打零分,因为,尽管陈木胜导演来自香港,但他并没有整一个擂台,让少林和尚和洋人比武。
 
    阿弥陀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