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学历史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盲点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

 

荐书人 / 刘小少(武汉大学)

 

中国历史教育的误区——注重英雄而不注重实际

如果我问你几个问题,清朝人穿什么内衣?清朝的鸡蛋多少钱一个?清朝的劳工价格大概要多少?清朝老百姓每日作息制度是什么样的?想必没有几个人能回答的出来。很多人可以如数家珍的从夏商周说到元明清,但是却无法模拟还原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徐霞客游记》里面的记载也多半偏重壮阔山河,很少倾心于百姓民生。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也实在无从给出具体的古籍,恐怕是只能从一些文字的旮旯里面才能揪出一些细枝末节吧。多亏了清朝的丧权辱国门户大开,有着如此多的西方传教士、游历家、地理学家等等,为了好奇心兴趣或者是传教,抑或是宗教政治目的,在穿越中国艰难的泥泞中留下了一些细腻之作,才让我们有机会拉近与清朝底层真实生活的距离。

威廉·埃德加·盖洛的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他的游历发生在1903年,一个清朝处于崩颓的边缘的时候.既能看到最古老最纯朴的典型中国古代生活,又能不时看到西方文明对于古老封建体制的巨大冲击。盖洛从上海溯江而上,一路颠簸,后从四川下船,改走陆路,穿越仍然相对蛮荒的西南边陲,从缅甸出境,旅途复杂而又全面。一路上官员的款待,各地教会的接待,与百姓的接触等等都真实地揭露出了20世纪初南方社会的生活全貌,值得一读。

一份详细的游记——全面而又不单调

如果你读过很多游记,再来读这篇,你会发现这本书实属经典。短短的篇幅压缩了长达万余里的路程,翔实的记录给了我们很多第一手的考证。长江溯游在纤夫拉船、木质帆船和铁质蒸汽船间不断切换,地面行走在滑杆、骑马、坐轿和步行中怡然自得,除了没有坐当时很罕见的火车,盖洛不经意间介绍了所有中国内地旅行所可以使用的交通手段。盖洛从上海开始,途径南京、汉口、宜昌、重庆、泸州、昆明和大理,一幅幅完全不同于我们脑中印象的城市次第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从他简略的介绍中又可以依稀看出现代化发达的众多大城市斑斑点点的痕迹。最让我们吃惊的,恐怕就是对于沿途接待的官员了。我们印象中迂腐封建的封疆大吏的印象被彻彻底底颠覆,转而代之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开明、会流利英语的总督,曾在常青藤留学的知府之子。原来大清国的统治者们已然迈进了先进的世界文明,谈起欧洲的哲学家却也丝毫不逊色。盖洛颇为不厌倦的对路中的采购、烹饪和聘请脚夫、保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书中甚至附上了许多腼腆脚夫的照片,生活气息浓厚。印象一尘不变的只有百姓了,他们质朴而勤劳,羞涩而好客,可是骨子里仍然充满了对洋人的敬畏与崇洋媚外的结合。对黄头发蓝眼睛极其感兴趣的小孩子被胆小怕事的父母紧紧的按在身后不让上前,恐怕是对这个民族前进精神的最大讽刺了。

由一本好书拓展开来——我们还可以去继续搜寻

我买这本书是因为它出自一个非常好的系列丛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国家打头的编委会曾一度让我不屑,但细细翻翻,选的书是相当的好:日本作家佐藤公彦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完全可以超越国人作品,同样是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可以帮助更多的了解20世纪初的中国原貌,英国作家李提摩太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还没来得及看,不过略略翻了几页,已然觉得比看了陈旧的那些百家讲坛系列作品显得细腻真实。这个系列的书很值得一看。

(采稿:管思聪  责编:徐毅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