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

早晨8时,在中国流量最大的腾讯新闻首页,有以下几则标题:“国办要求确保再无暴力拆迁,全国立即展开检查”;“国土部急令严查强征强拆,防止粗暴压制群众”;“新拆迁条例实施后违法强拆增加”;“山西大同称拆迁公司夜袭居民为防冲突,开发商被传讯”;“武汉钉子户担心遭强拆用砖头砸伤人被判4年”;“贵州开发商雇黑社会暴力拆迁,公安刑警培训黑保安”。

在上海畅销的《新闻晨报》一整个A18中国时政版上,《强拆新招:夜袭+快拆+领导“不知道”》大标题涵盖以下五则案例:“山西大同,凌晨,拆迁公司私拆住宅楼门窗”;“吉林长春,2900平方米厂房几十分钟拆为废墟”;“江西九江,网帖称市委党校遭‘强拆’,校方称只拆了10多米围墙”;“北京,如家酒店遭‘强拆’近百旅客被赶”;“贵州茅台镇,打造白酒一条街,强赶合法经营户”。

在拥有亿万观众的央视新闻频道画面中,《新闻1+1》周一节目名为“征地拆迁,紧急通知!”,昨晚又痛批《“染黑”的拆迁》。

新华社昨日发稿,将当前形势形容为:“一方面是国务院和中央部委紧锣密鼓接连出台整治违法拆迁行为的措施,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地方在扭曲政绩观驱动下,强征强拆行为有禁不止。”事实上,无论江西宜黄、湖南株洲、江苏灌云,以自焚为最惨烈形式的抗拆所能赢得的公众关注,已经日渐减少,远远不如一年半前的成都唐福珍事件了(即使考虑到新闻管制的地区差异因素,亦是如此)。

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制度可能是使中国执政者与民众产生最激烈矛盾的一项政策,中央政府的严厉呵斥和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实彼此纠缠,尤其是在私有产权理念日益普及的当下,在“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信奉者的号召和带领下,执政者擅用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正在迅速丧失说服力。

继五天前国土资源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防范查处强征强拆行为”后,昨天,官员们又安排新华社公布早在一周前就已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决定立即在全国开展征地拆迁制度规定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强化监管,严肃问责,坚决制止违法强拆行为。”这项高层部署不仅按例得到《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的刊发,也成为《潇湘晨报》、《新京报》等市民报纸的头版头条。

和拆迁、城管制度一样,中国总有一些“顽疾”似乎永远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从5月9日开始,同时拥有政治地位和庞大受众的中央电视台向“物流顽症”发动了一轮长达十天的攻击,试图“愚公移山”。

根据新浪专题汇总,这档系列报道由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和《今日观察》共同担纲,缘于一项针对“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指控:“近期产地蔬菜价格暴跌,央视记者调查发现物流成本约占菜价八成,物流问题直接关系着卖菜难、买菜难。而乱收费、乱罚款、限制多等因素已成为物流业的突出问题,根据当前国内标准,绝大多数运输企业要么赔本,要么违规上路。”

前晚的“聚焦之十”是“物流遭遇仓库难题”。此前,央视的编导记者已经发掘出了“乱罚款”、“过路费”、“进场费”、“重复征税”、“不超载没饭吃”、“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等现象。虽然这些原因总结也遭遇了零星反驳(其中,甚至包括央视评论员王志安,他撰文强调“进场费”是超市合理收入,公开批评自己的同事“在报道专业新闻的时候,常常犯一些最初级的错误”),但总体来说,得到了媒体同行的声援。例如前天,《珠江晚报》就已发表评论,称赞央视记者“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感佩”,继而批评道:“与社会反响强烈形成鲜明对比,官方层面却一直‘沉默是金’,没有就曝光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如果只有聚焦而没有回应,只有媒体曝光而没有官方行动,那么曝光得再彻底、梳理得再清晰也是枉然。”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