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破产倒闭”,该未雨绸缪了
 
数据显示,因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认为,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5月3日《人民日报》)

科学自有科学的规律,市场也自有市场的准则。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恐怕用人口出生率下降难以解释得通。数据显示,2009年有84万考生放弃高考。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考生又减少了74万。考生人数一再缩水,意味着N年后,就是把0分考生扩招进高校,某些高校也很难招到学生。《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仅陕西省属31所高校2009年银行贷款就达96.24亿元,校均负债3.1亿元,2009年实际支付利息7.12亿元。换句话说,不用等N年,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早已经破产”了。当然,高校如果想不被银行“逼死”,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倍提高收费标准,要么就由国家动用财政资金,为债务埋单。但这两种选择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权衡利弊,还是顺其自然让该破产的高校破产的好。如此,既可对所有高校产生强有力震慑,又可用抵完债后剩下的资金投向基础教育。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我国某些高校的师生比已达1:40或者更高,数十名学生、几百个人同时做实验、上课,从外面挖一两个专家、聘几个“挂名”的教授就是“名校”。一项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因此,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将导致高校破产”是“撒娇”。日本高校能把我国视为海外最大的招生基地。我国留学生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0亿英镑,澳大利亚院校收益的22%来自中国留学生。我国有的高校既然“很硬朗”地标榜自己达到“世界水准”,又岂能“窝在家里”坐等“破产倒闭”或者“自娱自乐”呢?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