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改革不能没有制度保障

(2011-06-05)

早报导读

● 叶鹏飞

得鱼忘筌

改革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和人民的配合才足以持续。唯有制度的保障,才能防止改革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中止;唯有充分知情的公民的支持,才能阻吓既得利益扭曲改革的方向。

国家发展部、卫生部最近都开始传出一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卫生部转战国家发展部的许文远甫一上任,就接二连三地宣布要增加组屋供应,同时把焦点放在新婚夫妇,以及低收入阶层及单亲妈妈等弱势群体身上。卫生部长颜金勇也表示,要检讨现有的公共医疗政策,减轻国人的开支负担。在李显龙总理宣布没有“圣牛”之后,政治气氛明显焕然一新。

这是呼应李总理于选举期间向国人道歉,在就职典礼对全民宣誓改革的后续发展。这些变动一方面鼓舞了民气,另一方面也难免引发部分人的担忧。改变意味着未知和风险,对于习惯了稳定环境的人,他们或许需要作出相应的心态调整。

李总理在就职典礼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了新政府的施政目标,是与全体新加坡人一起打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政策将以新加坡人为首要考虑,让每个国民都有最好的人生起步,没有人会被抛在后头。为此,他也正确地指明了达到目标的手段:“我们的政治体制能够,也必须容纳更多的观点和开放更大的辩论空间,使人民有更大的参与感。”

在民生领域赶紧实行改革,诚然是对症下药,因为这是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燃眉之急。但是改革的长远目的,“是建立一个富有活力,富有奋发精神,又很温馨和谐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这就不仅仅是具体的改善民生,多建组屋,增设病床所能达成,而是更要在气质上转变社会。一个既有活力又温馨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由一群有尊严和自信的国民组成。这需要在更深的层次进行改革。

改革的目的,相信社会上存在普遍的共识;改革的手段,相对而言或许值得进一步讨论。首先,任何改革都是一个过程,而且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之所以需要改革,乃是因为过去的想法、做法,甚至于支撑这些想法、做法的制度,都已经无法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所以,要保证改革动力能长能久,避免人亡政息,是改革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换句话说,既然想法变了,做法要变,制度也必须跟着变。

其次,李总理表明改革必须通过容纳更多的观点,以及开放更大的辩论空间。这是汲取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开言路,自然能从民间集思广益,扫除政策盲点。要获取社会的集体智慧,第一必须让主流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必须让国人拥有更多公共资讯,以便分析、讨论、判断。在制度上,政府必须修法和立法,以确保辩论的自由与活力。

因此,1974年订立的《报章与印刷馆法令》(Newspaper and Printing Presses Act)就有检讨和修订的必要。此法令的各种规定,无不使报刊处于仰仗政府鼻息的困境,例如:报刊必须有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部长发出的准证才能出版,准证必须每年更新;总编辑人选虽由报馆管理层决定,但必须获得部长批准;报业公司的特殊股权安排,让政府对公司人事拥有极大的决定权……不一而足。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