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0年,日本都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大型经济体,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所发生的事情。今天,人们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更为惊叹。这个巨大的经济体能够汲取教训、明白辉煌的成功通常预示着惊人的失败,这有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50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五分之一,到1990年跃升至美国水平的90%。不过这种壮观的趋同之势却出现逆转,到2010年,日本人均GDP下降到了美国水平的76%。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时,中国的人均GDP仅为美国水平的3%,今天已经跃升至美国水平的五分之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是会继续这种令人瞩目的增长,还是也会让世界失望?

为持乐观态度辩护很容易。首先,中国有经事实证明的成功经历,1979年至2010年之间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0%。其次,中国的生活标准离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美国为参照,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仅为日本1950年的水平,日本在那之后又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高速增长。如果中国能与日本的经济表现相当,那么到2035年其人均GDP将达到美国水平的70%,其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和欧盟经济规模的总和。

不过也存在反对的意见。首先,中国巨大的规模是一个劣势。具体来说,这种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会对资源需求造成远更巨大的影响,超出我们以往的经验。此外,这种转变造成的政治影响,可能会对一个共产党掌权的国家造成干扰。然而,也能以纯经济学的论证说明,经济增速的放缓会比多数人预期的更加突然。

这种论调的依据是中国现状的两个特征。其一,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学家们日益认识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因此,随着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维持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并驾驭规模巨大的结构调整会很难。过去60年中成功完成这个任务的经济体几乎只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些成功的东亚经济体在文化和经济上极其相似。不幸的是,中国与这些经济体一样,经济增长模式都由投资主导,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而且这种模式在中国尤为极端。因此,有理由说这种模式在中国会比在日本(其情况可能没那么扭曲)更早造成问题。

中国总理温家宝曾亲口表示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3月北京召开的201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上,就十二五规划展开的讨论让我清楚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经济挑战的性质。这套新的规划要求对经济增长的步伐和结构做出重大调整。具体而言,经济年增长率预期将降至7%。更重要的是,预期中国经济将实现再平衡,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并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前者的结果。

问题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平稳实现这些转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认为它们不能。他的观点基于下述看法:在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中,抑制家庭收入以补贴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消除这种抑制——加快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可能会导致产出大幅放缓以及投资更大幅度的减缓。政府补贴的产能扩张对增长的推动作用, 不亚于供给与最终需求的有利匹配。而这可能会突然终止。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