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娜叫一个牛”,“娜,相当强!”,“娜姐威武!”——湖北报人和全国同行一起热烈赞颂昨晚战胜莎拉波娃、历史性闯入法网决赛的李娜。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机关报共襄盛事,也把这位湖北姑娘振臂高呼的大幅图片放在头版。

不过,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更持久的任务仍然是旱情报道。两周以来,长江中下游被称作“百年一遇”的普遍干旱是全国时政媒体聚焦所在,今日《武汉晨报》头版告诉城中民众,“武汉买来相当于半个东湖的水,为25万亩农田‘解渴’”。

那些心忧天下的报纸、杂志正在接力推出一个又一个版的专题,特派记者们从洪湖飞到鄱阳湖、洞庭湖,再飞到巢湖、太湖,传回来湖底见天、渔船搁浅、河鱼渴死的画面。《现代快报》今日头版头条,《石臼湖剩5%,洪泽湖接近死水位》;搜狐专题总结,随着旱情的影响,江西省多年的鄱阳湖“筑坝之梦”被重新唤起,抢水大战一触即发;新华社发稿称“湖北村民将一百余万元抗旱灌渠拆毁,斥其为摆设”。

在那些有关龟裂土地、愠怒渔民的描述中,三峡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电荒阴影亦如影随形。《环球时报》5月24日社评有云,《唾沫洗礼,三峡大坝逃不掉的课》:“中国长江流域的大旱引发舆论对三峡大坝新一波的批评潮,这些批评混合了对三峡大坝的专业性质疑,以及舆论对政府作用的‘日常不满’,舆论场似乎经常需要一个靶子,把大家的情绪一股脑发泄出来。”

《东方早报》本周二以“反对派”黄万里为封面,推出12个版的《三峡五大疑问现场报告》,对当下舆情的描述是:“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

文章写道,“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

次日,《南方都市报》亦推深度周刊专题,名曰“江湖告急”,记录“后三峡时代”的旱情和争议,其间既有“河湖吞吐规律被破坏致旱”的民间热帖,也有“三峡蓄水改变中下游水文”的论文推理,出面的气象专家则秉持则绝大多数同行的公开立场:“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网友质疑仅是主观臆测,想象多于实据。”

昨日,又有《南方周末》“‘烤’验三峡”、《时代周报》“江湖酷旱生死劫”。《南方日报》一篇总结舆论漩涡的文章更是得到五大门户推荐,所谓《旱情中的三峡,民意宣泄大坝》。在引用湖北民众对上游大坝、南水北调的抱怨,以及院士官员们“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的辩解后,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重提学者葛剑雄2009年的一段话:“支持和反对三峡工程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毛病,喜欢将利弊说到极端。这既不利于科学决策,也无益于做出客观的评价,更无助于消除已经出现的弊病。”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