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1年上半年,外媒一如既往的热切关注中国议题,“中共建党90年”、“高铁”、“微博”、“李娜”、“中国崛起”、“海外豪购”等关键词,勾勒出外媒眼中的“与时俱进”的中国景象。

尽管仍有疑虑、警惕,但外媒对中国的关切中,积极、正面的文章愈多,倾听、解读的报道愈多,赞扬、惊叹的声音愈多。这些外国眼睛正在变得友善、客观,从“妖魔化”出走,正视真实的中国。

世界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秘诀 ”与时俱进“获得大量认可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这个外国人眼中“中国最红色节日”的到来,勾起世界对中国执政党的最新审视。被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个西方政治体制占主导的世界里,“社会主义政党倒台”就像电影里配角被主角战胜一样天经地义,但中国共产党不仅拒绝这样的剧情,反而带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众目睽睽下抢了西方主角的戏。由于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唯一执政党,破解不了这个谜题,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国发展奇迹的奥义。

因此,国际舆论近期登出多个版本的“中共成功秘诀”,贴近群众、实用主义等都纳入其中,但在多数媒体眼中,中共永葆青春的秘籍还是在于与时俱进。韩国媒体甚至说,中共的DNA中都融入了学习。尽管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很喜欢大声宣读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但即使在西方舆论场,对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尊重也在增多。芬兰记者维拉认为,中共几十年都在信守对国家的承诺———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外国人关注中共90华诞:昨天、今天与明天

6月6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在午门广场展示巨幅党旗。当日,一面90平方米的巨幅党旗在北京午门广场进行展示,并由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收藏。这面党旗是“沂蒙六姐妹”代表尹淑英、山东拥军模范红嫂朱呈镕、全国拥军模范贾美荣等亲手绣制的,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送到北京,表达她们对党的满腔热爱与忠诚。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西方政党领袖和专家寄语中共:中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领导力

中国发展的发动机

欧洲左翼党前主席洛塔尔•比斯基说,90岁的中国共产党依旧生机勃勃,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 “第一政党”。历史上,中共善于学习和把握自己的未来,她没有跟随、盲从苏联模式,而是选择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比斯基认为,中共是中国发展的发动机,只要中共继续不断学习,作出正确的发展决策,鼓励各行业的创造性,就将一直保持其引擎地位。

欧盟智库欧洲亚洲问题研究所的格林• 福特教授说,中共做到了与时俱进,成为变革的推动者,中共领导的经济改革甚至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尽管中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未来也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但英国共产党委员会中央委员基斯•贝内特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像过去90年总能战胜危险和困难那样,在未来有能力破解各种难题,继续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保加利亚前驻华大使顿乔•顿切夫说,中国不仅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同时还作为一个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且能提出很多新思想的国家,正在并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所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兰表示:“我认为中国领导人作出的选择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最近20多年在教育、大学、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些象征着未来。”

法兰西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士、汉学家玛丽安娜•巴斯蒂一布吕吉埃也认为,中国社会变化很大,富于创新精神,并且勇于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

外媒从京沪高铁看当代中国:为什么中国做到了 我们没?

6月30日,满载着旅客的京沪高铁G215次列车驶出天津西站。当日17:05,京沪高铁G215次列车在改扩建后的天津西站满载旅客,正点首发上海虹桥车站。京沪高铁天津西站至上海虹桥车站全程1213公里,运行时间5小时零7分钟。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 摄

被比作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京沪高铁昨天下午发出首趟运营列车。登上列车体验的记者们纷纷在300公里时速的显示屏前竖起大拇指拍照留念。两周前,他们还在新闻发布会上抛出令铁道部官员难以招架的质疑。正如“美国之音”记者所说,当你坐上这趟“面向未来”的高铁列车,就感觉到中国完全有理由为它骄傲。当然,高铁不可能指望用一趟列车就扫清所有的质疑,尤其是高运营成本、施工质量等问题的确需要更长时间做答。但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在中国,支持高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国家未来会更美好深信不疑,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目睹奇迹发生。相比于中国国内舆论的褒贬不一,外媒的评价反而更高些。也许,那些曾得益于大规模修建铁路和公路而领先世界的西方国家,算的更多的是一本历史的大账。

法新社6月30日称,高铁被视为减轻中国交通系统过大压力的重要一步。京沪高铁可能对塑造未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转型意义,沿线所有城市也都将受益于此。

德国《柏林晨报》6月30日报道说,当记者乘坐京沪高铁时,餐车中正播放着影星成龙最新的功夫片。事实上,中国高铁本身也是一部功夫片,让西方看得目不暇接。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京沪高铁常被比作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但在两周前长达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有关安全和债务的连珠炮式的提问,令官员们难以招架。不过,当周一记者们踏上高铁体验之行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列车数字速度显示屏前竖起大拇指拍照,就连理应习以为常的外国记者都大为惊讶。CNN记者称,考虑到高铁时速达300公里,是美国最快列车时速的两倍多,在车上感觉真是平稳异常。身旁的中国朋友更是骄傲地指着桌上的咖啡杯说:“看,一动都不动,厉害吧?”

美主流媒体称中国高铁显示了创新能力

穿梭于中国最大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铁通车,使中国“举国自豪”。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列车是目前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最快地面交通工具,展示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大型工程如三峡大坝、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的国家,高铁网有些类似于美国的太空计划。

京沪高铁通车前一周,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高铁网带给中国实际经济效益》一文。文章认为,这个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系统将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增强中国对美欧的竞争力。

文章还认为,50多年前,美国修建州际公路系统推动了国内现代商业的发展。如今,中国高铁发展计划也有助于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不同的是,中国高铁的建设时间要快得多。

文章说,高铁的建成将使中国的制造业更为高效。与此同时,客运向高铁的转移,将使原有铁路运力可以腾出来用于货运,更加方便物流。文章称,中国对高铁的巨大投资或许对美国有启发。

法德英媒体赞叹中国京沪高铁通车

法国《世界报》7月1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在宇航员步入太空、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后,一项新完工的大工程登上了中国人自豪的圣殿——连接中国北京和上海的高速铁路开始运营,位于该高铁沿线的地区正由此期待旅游业和商业大发展,一些城市正在建设连接高铁车站和旅游区的新路,往返北京和上海的航班机票价格则明显下降。

法国《回声报》7月1日报道说,一条1318公里长的高速铁路使中国南北两大都市相距不到5小时车程。这条高铁线路之长居世界首位,连接法国加来和马赛、1067公里长的高铁已失去头把交椅。中国在发展高铁方面的雄心总是让人吃惊。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建的高速铁路将达1.6万公里以上。

《有史以来最快的龙》——这是30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一篇报道的题目。该报道指出,本周四,北京与上海之间开通了迄今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中国由此创造了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交通线。明年,中国香港将通过一条高速铁路与北京相连,全长约2240公里的该线路可在不到8小时内走完。中国现在看起来无法赶超。

外媒:李娜法网夺冠“创造历史”

6月4日,李娜在比赛中回球。当日,在2011年法网女单决赛中,中国选手李娜以2比0战胜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徐亮摄

在4日晚间进行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中国“一姐”李娜直落两盘,以6-4、7-6(0)的比分击败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勇夺冠军。赛后,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对比赛发表评论,盛赞李娜的不俗表现。

美联社以《李娜赢得法网,中国人首获大满贯》为题撰文,对本场比赛进行了点评。美联社评论称,中国的对大满贯冠军的漫长等待在周六结束,在当日的法网据赛中,李娜以6-4、7-6(0)的比分击败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

在得到最后一分之后,在年初澳网夺得亚军的李娜,激动得躺倒在罗兰加洛斯的红土场地上。“我很紧张,但我不想在对手面前流露,”李娜说。她在第二盘中的一段时间,曾经险些对比赛失去控制。“我有点儿发抖,”李娜说。

路透社则更加关注李娜的胜利对国际网球格局的影响。“李娜将亚洲放入大满贯冠军版图”,路透社评论如是说。他们评论道,中国的李娜击败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成为首位赢得大满贯单打比赛的亚洲球员。法网六号种子李娜,在今年早些时候曾输掉了澳网女单的决赛。但在决赛中,就如同“抢走意大利人的战术板,并用充满自信的力量和准确,将它撕碎。”

李娜赢得大满贯振奋中国人

【香港《太阳报》6月5日报道】李娜创造中国网球历史,完成13亿人大满贯冠军梦!

接连跻身澳网及法网女单决赛后,“李娜热”席卷全中国,“为李娜加油”更成为互联网上的问候语,而且李娜的微博关注人数由年初澳网的60万暴升至现时的181万,人气有如火箭升空,关注度尽盖中国体坛两大天王姚明及刘翔。

赢球后李娜兴奋得躺倒在红土场享受胜利感觉,当中国国旗在颁奖礼升起之际,更激动得几乎流下热泪。现时李娜的世界排名升至第四位,追平日本名将伊达公子保持的亚洲人最高排名,并成为继1989年美籍华裔球手张德培夺得法网男单冠军后,首位华人球手捧走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

微博改变中国人获取信息方式

24岁的清华毕业生王寅(音)经常使用微博。“我对当前事件、我朋友在说什么以及与健康和心理有关的信息最感兴趣,”王说,“我每天用电脑或手机登录超过5次。在线时间长达两三个小时。”

自从两年前中国各大网站广泛开展微博服务以来,他们已经吸引2.2亿多注册用户。如今,微博对公共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广告客户开始展开针对微博用户的宣传活动,而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也都在竞相发展和改进微博服务。海纳国际集团分析师赵春明表示:“新闻媒体、名人和公司总裁都通过微博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正在改变人们接收新闻和信息的方式。”

微博是一种强大的个人表达工具。“微博上能说的人太多了,”美国巴纳德学院副教授杨国斌说,“他们无所不谈,从马克思、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到私人关系和风流韵事。微博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此类闲谈提供了空间。”互联网分析师比尔•毕肖普表示:“微博是一种能观察中国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民意调查系统。”此外,分析人士还表示,微博并非一种激进主义,而是一种自由表达,用于与知情者分享信息和联系。

“我的客户说,‘每个人都在微博,我们该干点什么?’”奥美中国首席数码长胡洁燕表示,“因此许多大公司都在微博上试水。”

外媒关注中国警方开微博 称促进警民交流

网友正在观看“平安太原”微博

【新加坡《海峡时报》1月31日报道】题:中国警察上线撒网 在类似于“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风靡中国之际,中国警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全国至少有500个公安局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以便获取信息、提供安全建议和改善警民关系。

广东警方去年2月率先开设微博,许多地区的警方也纷纷效仿。

公安部长孟建柱上个月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鼓励更多的公安局也这么做。他敦促警方“善于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动平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

在警民关系日益紧张之际,警方在网络上露面的频率增加了。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舆论问题的学者表示,过去两年间,涉及执法人员和法院的争端是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说:“警方开设微博在警察和民众之间建起了一个沟通渠道……也有助于缓和冲突。”

这也是要求政府机构与市民开展网络互动的更大行动的一部分。

国际机构评21世纪十大新闻 中国崛起高居榜首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访美之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4号就中美关系发表公开演讲。她表示,在美国和其他地区有些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也有人担心美国正在制约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美国反对这些观点。

据路透社报道,周四(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报告评出21世纪十大新闻,其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刚刚发生的拉登之死、英国王室婚礼等大事也跻身十大新闻行列。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GLM)公布调查结果称,自2000年1月至今全球最大新闻要属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崛起。

有关中国崛起的报道迄今已出现逾3亿次,高举榜首。排名次席的是报道1.23亿次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调查结果称,拉登之死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第三大新闻。

GLM公布的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1) 中国崛起

2)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3) 本·拉登之死

4) 维基解密

5) 英国王室婚礼

6) 迈克尔·杰克逊之死

7) 美国遭遇9.11袭击

8) 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危机

9) 阿拉伯地区变革

10)全球金融海啸

美媒:美国应抓住“中国崛起”带来的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把中国提前送上了国际经济领导地位,比北京战略家们计划的时间提前了十年。这大大提高了使中国经济从低质量的出口模式走向更高价值的、国内驱动增长的紧迫性。

一个结果就是中国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加快。对于中国最大经济伙伴美国来说,这种新的多方向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由于最新的数字显示两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在收缩,美国必须改变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以确保能得益于中国即将到来的国内增长时期。

还不清楚的是,如果目前错过中国持续国内增长和迅速增加的海外开支所带来的巨大机会,美国能否承受得住。虽然2010年一系列外交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中国投资减少的一个原因,但美中关系的制度安排总的来说未能跟中国经济的迅速上升。

华盛顿还可以学习欧盟的做法,欧盟往往能比较好地区分与北京在意识形态方面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分歧。

对美国来说,核心难题是针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制定更加连贯一致、战略上更具建设性的反应。这需要在华盛顿开启一种模式变化——一种更关注如何得益于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新机会而不是 “中国威胁”的模式。

崛起的中国要能承受一定的孤独

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所谓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寻找外交平衡只是表面的,澳大利亚从骨子里是个亲美国家,中国的经济吸引力不可能让澳大利亚转为亲华。他认为中国可能是“史上最孤独的崛起大国”。

他大概没说错,中国的经济能力转化成政治魅力是相当漫长的过程,甚至中国当前的经济能力也仍处于积累阶段。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不少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显然缺少亲密的朋友。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西方,不仅美国,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不认同中国“走自己的路”,在针对中国的人权指责中,他们众口一词。中国周边国家对华经济交往密切,并普遍受益,但“中国威胁论”在不少国家都有,他们愿意拉美国来“平衡”中国,这一切对喜欢和谐和热络的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什么开心的事。

美《时代》周刊: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发表题为《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

显然中国的崛起,整体而言对全球经济是有益的。中国13亿人获得新的财富,意味着多了13亿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购物的人,为美国实验室和日本工业区乃至巴西的矿井创造就业。不再完全依赖于美国消费者的全球经济可能会更加稳定和繁荣。

但几乎没有人是这么看待中国的。许多人根本不承认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相反,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所带来的竞争或是许多人认为中国“偷走”的就业机会。不过即便是那些意识到、甚至直接受益于中国发展的人,也无法不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安。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崛起的中国,却不担心崛起的印度?或者说,为什么一个经济强大的中国比一个更强大的欧洲更难以让人接受?

许多人对于中国崛起的矛盾情绪,正是我最近在《时代》周刊撰写的关注澳大利亚与这个“中央帝国”关系的文章的主题。澳大利亚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对于未来的启示。而对于我来说,在澳大利亚进行报道让我思考为何我们这么多人——不光在西方,在亚洲也是如此——对于中国成为超级大国这件事如此忧虑。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从中国迅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多于澳大利亚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的好处。由中国需求——尤其是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而带来的出口繁荣是澳大利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得以避免衰退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对华贸易还刺激了投资和就业。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对于他们和中国关系的发展开始感到不安。他们担心经济增长太过依赖中国。他们担心中国会利用其经济影响力对澳大利亚施加政治压力,担心有利于他们钱包的那些事情会从政治上和战略上对国家造成伤害,而且中国越强大,潜在的危险就越大。

海外豪购 中国人真的不差钱吗?

许多人出国旅游都会扫名牌

随着境外购物人群和消费力的急剧攀升, “中国买家”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在日本,在美国,在欧洲,浩浩荡荡、出手大方的 “中国买家”震惊着世界。

有关中国人在海外扫货豪购的传说被传得神乎其神,英国媒体更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扫货的山山水水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海外扫货潮,这背后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喜还是忧?我们该怎样理性看待,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和借鉴?

世界奢侈品牌为中国富人“转舵”

快速发展的中国可能又要摘得一个新的“世界第一”,这次是中国富人们的功劳。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正在迅速地追赶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面临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这些奢侈品牌也纷纷为中国“转舵”。

中国富人日益增长的奢侈品购买力也被越来越多数据证实。咨询机构麦肯锡3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每年将增长18%,到2015年将达到270亿美元左右———届时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当前位居世界第一的日本。在2009年,这一数字是100亿美元。

美国:中国人一年消费70亿美金

LV、CUCCI、爱马仕这些奢侈品牌,是很多到发达国家旅游的中国游客最爱购买的商品。中国人带着消费目的去海外旅游,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事实。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仅仅就我国游客在美国的消费情况算了一笔账,就让人吃惊:“根据国家旅游局长跟我说的,今年到美国去的大概有100万人,平均每个人退税购买的商品在7000美金以上,就是70亿呀。”这只是在美国一个国家,中国游客购买高档商品就要消费460多亿人民币。如果算上国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购买商品的金额,数目将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人为啥一出国就爱“血拼”?

近几年来,中国人到海外扫货渐成潮流。与国内同样商品相比,价格优势、质量有保障以及周全的服务,是推动中国人海外扫货潮的主要原因。从服装到手表,从香水到珠宝,从皮鞋到奶粉,国人消费的触角已延伸到国外,并成为一种现象。

对于去海外扫货的中国人来说,价格差是最大的吸引力。记者日前在美国纽约的伍德伯里购物中心看到,巴宝莉牛角扣大衣的价格是795美元,加上税折合人民币也就5700多元,国内则要近1万块。又比如Northface羽绒服,在国内要几千元人民币,但在这里100多美元就拿下。Northface在中国属于高端户外品牌,很少打折,即使打,折扣也小,但在美国则属于平价大众品牌。

韩国是为数不多在市内设有免税店的国家。游客只要出示护照和机票,即使不在机场,也可以随时随地购买免税品。在韩国免税店,经营的品牌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一些名牌手表、化妆品价格甚至比中国香港还要便宜。比如劳力士手表香港的价格就要贵出这里3000元人民币左右。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从北京坐飞机到首尔不到两小时,往返机票平时也不过2000元左右,赶上打折更便宜,所以她觉得来韩国购物比去趟香港还省事儿。

记者美国体验:挣得比美国少,物价比美国高,为啥?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