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善解人意了吗?

(2011-07-31)

早报导读

● 吴新慧

慢三拍

两星期前在东京跟一要好的日本朋友叙旧,晚餐吃到一半,桌椅和上面的杯盘突然都摇晃得发出声响来。餐馆的服务领班很快就跑出来告诉大家:放心,我们的餐馆有很好的防震设备,大家放心继续用餐。

日本朋友边通译餐馆领班的这段“安心话”,边用iphone上网查地震消息。很快,她也说:“没事,轻微地震而已。只不过你的朋友们住的酒店在高楼,感觉到的摇晃度肯定会比我们在地面的厉害,但还是可以让她们放心的。”

马上,我和在东京的新加坡朋友都互报了平安。

那晚在四季酒店用餐的最深刻印象不在餐馆的美食,而是餐馆服务人员(都是乐龄人士)和日本朋友对他人感受的细心,在第一时间确定和提供最应知道的资料和消息,那么善解人意。

回到新加坡的一个晚上,在一拥有不少分店的食阁用餐,收拾碗盘的阿嫂催促我们几个客人赶紧把热腾腾的面条吃掉,因为食阁已快打烊,她要赶快收拾了下班。吃不到几口,她又来催,这次还用英语重复。大伙儿心里的闷气,比热汤面还热。

两星期前,政府宣布将在接下来五年拨款8400万元,资助更多服务业者推行“以客为先”计划,进一步推动本地服务业整体提升服务水平。而除了提升语文能力,政府一笔又一笔拨款资助的服务提升计划,最关键的意识和培训应是什么?培训了,又有多少企业和机构会继续把“以客为先”等意识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培训都是一种播种行为,而除了培出技术与技能,播种更需要扎实的是种子里孕育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很需要买种子和撒种的人一起用心,而不只是用钱经营的。

“以客为先”的意识或价值观,说到底不外就是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就会对他人的感受细心,而不只是懂得善待和方便自己。全球的消费与资讯科技发明的潮流,近五至十年来都先后或跟风地走入“我”的世代,设计与成品都讲究以“我”为先,争取更贴近“我”的需求与期望。这是一种产品与服务个人化、细致化的概念——从顾客或方便使用者的角度着想,是名副其实的以客为先。然而,“我”的世代是不是就一定是自我中心意识的无限放大,对我的方便与要求的无限包容甚至纵容?

严格来说,整个服务链、整个社会如果能真正贯彻“以客为先”文化,并把这文化深透到其“善解人意”的精髓,“我”的世代的世界就更不应该是个人人都过度自我中心的世界,大家应该会更有意识的少一点自私,多一点顾及他人及社会的需要和感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