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老有味道

(2011-07-03)

早报导读

● 陈颖

学人视角

多年前第一次走进纽约公共图书馆时的震撼,至今难忘。这回再去,大气经典的建筑格局、堂皇精致的内部构造,依然如故,只是又老了几岁。不为别的,就是这份老而从容的美,再度把我拉回这里。

今年已是纽约图书馆建馆100年,馆内举办的纪念展以四个主题概述:观察、沉思、社会和创意(Observation, Contemplation, Society and Creativity),清晰地展示其百年风华。展览本身规模并不大,但简洁端重、视角宏大,将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与其馆藏特色结合其中。丰茂的藏书范围固然令人赞叹,但图书馆特别强调的是其作为集体记忆的价值,而且不限于纽约市民本身。事实上,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借阅、静读、分享和交流的图书馆,甚至也不止于一个地标,它的超越时代、世代,在设计和建造之初显然被纳入企图,此时此刻,她淡然矗立,老而不旧,老而弥新。

此处,历史的痕迹和现代功能相互胶着、借力。质朴厚实的图书馆成了纽约时尚、摩登地图上显眼的一笔,纽约客爱她,前来观光的外地游客之中,为她倾倒的更不在少数。图书馆的气场自自然然地散发、弥漫在城市间,走出图书馆时,艳阳高照,图书馆外的椅上、地上,或坐或躺,满是尽情享受夏日的人们,怡然自得。而周围几条通往图书馆的街边地面,刻着library的字样,淡淡的,并不起眼,看到就看到了,必然带着微笑的默契之心前往。

相对诸多浩瀚的历史叙事而言,美国的历史其实很短,不知是否因为这样,他们对自家的故事善加留意,妥为积存,其中少有中断。走过东西南北,都看得见摸得着那份有心的保存和保护意识。历史是要靠积累的,再厚实的城墙也禁不起“弃之如敝屣”的随意与轻慢。

继续北上波士顿、西进芝加哥,我看到了比纽约图书馆更古老的波士顿图书馆,以及芝加哥市区老而活力四溢的文化中心里幽静自得的图书馆。这两地图书馆的建筑庄重、沉实与开阔,都让人流连。遥想当年设计者强烈的前瞻意识,更让人钦佩的是,以此映射出的整体规划、建设、发展和保护,画成一个漂亮的圆,让过去来到现在,虽已老去,自在不减。

故事不止发生在图书馆。在波士顿的地铁站台上,彩色的墙面本身就是艺术,自豪地告诉人们此处是“美国最早的地铁”。乘坐观光车游览,健谈的司机兼导游说,这里的每座建筑后面都有故事。

面对历史,面对故事,简洁之中透出内在的富足。平常心对待,显示出成熟理性的态度和做法。成熟的态度、开阔的格局,假以时间的累积,会让这些建筑以及它们的故事延续下去,从稚气、年轻、丰盈,走到足够老,生生不息,这本身的确值得骄傲。

几年前读《世界是平的》一书,绘述网络的强力崛起和飞速发展,超越地域、疆界,惊叹于网络带来全球信息沟通、认知世界等各种力量前所未有的平等,世界变平了。时至今日,人们的脚步永不停歇,眼光执著向上攀爬,机会处处。与此同时,却也不难发现,相对于信息的海量与触手可及,对历史文明的认知、保存和有效的保护,各国各地的眼光和做法却大相径庭,充斥着许多的不平等,很多美丽的故事要么戛然而止,要么已遭遗忘。返璞归真,探索古典之于人们的意义,并不流行。这个时候,“世界变平”成了一个幻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