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加减乘除

(2011-07-24)

早报导读

● 韩咏梅

练习曲

讨论公交车资,不要整天只着眼于加价还是减价,扩大公交业务的生态圈,善加利用客流量提供的契机,带进多样化的收益模式,创造涟漪式的倍数增长,这是另一种可研究的经营方式。

伦敦滑铁卢地铁站的咖啡连锁店一杯卡布奇诺咖啡比许多同档次的咖啡馆便宜许多,许多市民为了在早上的咖啡上省下几个便士,特地多花一点时间走弯路到这个连锁店。

为什么这个咖啡连锁店可以给咖啡订那么吸引人的价格?不是因为它用的原料比较差或者服务生的薪水较低,而是因为“地点”。

这家咖啡连锁店总是找到地铁站主要出口的极佳位置,单单滑铁卢站的这个分店,一年就直接面对7400万人次的潜在消费者。买咖啡的人掏出比一杯卡布奇诺成本高出好几倍的价格拿走咖啡,连锁店的老板高兴地收钱,而在这一宗宗小小的咖啡交易中,收入真正可观的其实是收租的地铁站业主,也是经营地铁服务的公司。

不需要经济学科班出身的人都知道“地点”的重要性,地铁站的地点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它是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而创造人流量的就是每天熙来攘往的公共交通乘客。

当交通部长吕德耀前几天透露新捷运和SMRT的盈利,近半来自非车资收入时,让我想起英国《金融时报》经济专栏作者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的《卧底经济学家》,书中第一章就以这个地铁站来说明人流和地点创造的商机,它让人思考我国公共交通业是不是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减少对车资收入的依赖。

首先我得强调我并不是反对车资随经济情况调整,因为交通业的工友们也得生活,他们的工资也得随全国平均工资一起增长,所以要公交业者完全不加价是不实际的。

我国只有两家公共交通公司,它们的路线是经过分配的,每天近550万人次的乘客量也是天赐的,有没有可能让它们扩大非车资收入,减少对车资收入的依赖,从而抑制对车资调高的需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