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现代快报》今天用一整版通报,南京“婚前房加名”暂不收税了,但政策多变让市民心里打鼓,“还会再变吗?”

在历数“从8月23日到现在,短短几天时间,到底要不要征收契税,说法几乎‘每天一变’”的过程的同时,这份由新华社在江苏主办的报纸在社评版刊出编者按,宣布自家上周那篇《“婚前房产加名征税”厚不厚道?》经由新浪新闻首页转载后网民跟帖评论异常踊跃,“原因很简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又涉及每个人的权益保障,这时候,大家在同一条船上。”于是,该报今天刊出两个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读者来信,来向同僚表达期待:《愿这样的政民互动来得更多一些》、《决策者请别老是盯着群众的口袋》。

准确地说,“征税”话题其实只是一段插曲,大戏主题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新社今天对此作出段落总结:“近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引发轩然大波,随即多地出现的财产公证、房产加名等热潮,更是让新解释陷入舆论漩涡。支持者认为‘把财产的事说清楚,婚姻更纯粹’,反对的人则觉得它‘撕碎了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破坏了夫妻感情’,更有网友调侃称着实‘愁坏了丈母娘’。”

诚如其言。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条款,与半年多前《征求意见稿》发布时景象相似,对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的处理再度成为媒体解读重点,在女性总体处于弱势的现状下,类似《父母给儿子买房儿媳没有份》的标题一时盛行。以市民百姓为主要阅读对象的都市报、晚报、门户网站连篇累牍地通报各地“离婚第一案”进展,刊发读者感言,并由婚姻法律师在版面上坐台讲解。安民告示与疑惑不解齐头并进:支持者认为,婚姻法新解抛弃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性本善”思维,向国际上的法治国家“性本恶”法律思维看齐,会对于当下个别不正确的婚恋观念有一定的纠正、甚至改变的作用;但反对者则认定此法缺乏对于弱势(女性)一方的保护,可能导致亲人间相互算计的局面,破坏的就不仅是婚姻,还有人心。

这种基于各自人性经验与性别立场展开的全民辩论是如此广泛,以至于连《环球时报》都在上周五加入了进来。根据这篇与国际话题毫无关系的社评所持立场,“‘清晰的’婚姻法未必就是最好的”:“现在有很多恋人把房子写谁的名当成最大的考验,这种感觉或许没有错,但为何不让一生的考验用一生去承受,而非要眼下就掰扯得那么清楚呢?”文章认为,新司法解释“把中国人婚姻中对财产的那点算计赤裸裸地晒出来”、“对当前无数婚姻造成的冲击是现实的”,进而批评,“也许经过几代人,再结婚的人会像吃顿饭AA一样轻松地分清财产,但中国文化真有必要强行做这个扭转吗?”在强调“各地的法院都很支持新司法解释”并不是法律质量判断依据后,文末更是建言,“希望最高法院认真倾听民间的呼声,评估新司法解释的实际效果,把婚姻法的立足点真正放在保护‘婚姻’上,而不仅仅是保护婚姻的各种‘附件’。”

不过,胡锡进总编身边的年轻人可能与腾讯编辑部里的年轻人又不太一样。这家网站《今日话题》的总结分析显然更赞成用“婚姻契约化”的方式的“掰扯清楚”:“当婚姻走向务实,夫妻之间重视权利与义务时,婚姻反而会更加牢固。不是什么‘男人笑,女人愁’,而是双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