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2) | 标签:时事观点, 香港, 李氏力场, 狮子山精神, 都巿传说, 地产霸权, 林辉

文:林辉

李氏力场,根据有本土文化百科全书之实的《香港网络大典》上记载,又名李+X力场(※取”李先生”姓名的粤语谐音)、Li's Field 或 LCL(Li C Lik-cheung),贯彻了毛主席「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气魄,是香港最高科技的秘密发明。据悉,每当有台风靠近香港,李氏力场便会发挥其现代诸葛亮之能──古有诸葛孔明借东风,今有李氏力场「弹台风」,力场一出,风球或改道或消失,最低限度也能控制它抵港时间,让它只在周末或晚上留港,避免影响过本港过百万劳动人口日常工作,为本港的经济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本来如此惊世骇俗的发明,其成就早应得到世界公认,诺贝尔奖亦应只是手到拿来;但相信由于李先生心系香港,不愿此重大科技被邻近地区采用,使本港失去优势、进一步被边缘化,所以宁愿保持低调,让力场默默守护香港。然而如此苦心孤诣又如何竟被港人发现?原来全因香港有一些不识大体的打工仔,常投诉天文台不肯悬挂八号风球,使他们无法放假;01年田北俊批评天文台乱挂八号波「令本港经济损失多达四十亿元」,而香港网络大典则记载,曾有大学学者在电视新闻上表示「香港每打一次台风均令香港损失四亿,谁人为四亿负责?」。特别是2006年风球派比安(即那个风力比起过去十年所有八号风球都要强的台风)只被天文台定为三号风球,大家才了解到香港已默默建立了「台风气候导向轨迹防御力场」,稍加推敲便知道只有李先生此等财力和爱国爱港精神,才能有此建设。于是「李氏力场」之名不脛而走,李先生的一片苦心亦为人所知,使香港人无不感动落泪、羞愧无地。

因为不忍李先生的好人好事遭湮没,一众网民积极为李氏力场起底,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有说力场总部建于港岛区一隐闭的废置矿坑,直接从香港电网取电启动力场;甚至有网民为李氏力场创作网上游戏,摸疑力场弹开各路台风,其崇敬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唯亦有网民仔细记录近年每次台风纪录,发现仍偶有工作日挂八号风球的情况,证明李氏力场仍未臻完美,怀疑是天文台未有积极配合所致。

一个人,两个 Urban Legends

当然,李氏力场其实只是一个Urban Legend,一个恶搞李先生的都巿传说而已。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和李先生有关的都巿传说。也是根据记载,话说李先生孩童时与家人走难来港,12岁开始工作,19岁已当上了公司总经理,22岁开公司当老板,以「黐胶花」起家。他自言当时「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以两个闹钟起床,可说是每天最难过的时刻。」后来他进军地产界,再成为上巿公司主席,再进军各行各业成为香港首富、拿大紫荆勋章。他由穷小子变百万富翁的故事,证明了香港遍地机会,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就是那叫做「狮子山精神」的 Urban Legend的主角。

我知道,你会说李先生的故事明明是真人真事,怎能把他叫做 Urban Legend?然而根据韦小宝的撒谎术,都巿传说总是真假共存,有时真的部份比假的还要多,才会令人入信。李先生的发迹史大概是「真实」,但当它成为了「狮子山精神」或「香港精神」的一部份后,就如那些「某地死了人,然后有人遇到鬼」的都巿传说同样叫人真假难辨。

但李先生的形像确实耐人寻味。记得我小时候,已听过许多人争着为他立传,把他奉为香港白手兴家的典范,以他为发奋榜样。二十多年之后,他比以前更富有,影响力更大,但社会对他的评价却与当年截然不同。由狮子山精神到李氏力场,由众人追捧变成冷嘲热讽,甚至有神职人员称他为魔鬼──即使他其实捐了不少钱、做了不少善事,也仍是换来一句「为富不仁」和「官商勾结」,却没人再赞他白手兴家商业奇才了。到底是谁他变了,还是香港人变了?

谁变了?

问谁变了,不好答──或者该问:谁没变?我倒觉得李先生变得少。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矢志赚钱的商人,赚钱是他的长处,也是他作为商人的目标,分别只是以前的他赚得多,现在的他赚得更多而已,而香港人都同意,赚钱从来不是罪。香港人也不讨厌懂得赚钱的人,正如李先生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就算赚得「无道」,香港人也不太介意的,除非会影响到自己,而李先生正正就是其「赚钱之道」会影响每一个香港人的那一位。由住宅到电力、超巿、药房、电讯,无孔不入,更重要的是拥有大量房产物业的他其实正在向所有人征税。你买一个波萝饱,面饱店收你五元,至少有两元用来交租,那位业主可能就是李先生;即使不是他,也很可能是以他为首的地产商们。在影响所有香港人生活这基础上,李先生和其他地产商们是否取财有道,便变得很令人介意了。

失去选择的自由容易令人愤怒和暴燥,特别当人发现自己的生活真的因为失去选择而变得更差时。十年前黎智英的苹果促销进入巿场,与两大超巿直接竞争,当时巿民突然发现原来平日买的可乐和罐头原来可以便宜上一大截;也是那时大家才发现原来大超巿为了打击对手,可以强迫供应商不做别人生意。到苹果促销不支退出竞争后,超巿物价郄比原本还要贵!香港十五年来虽然经历了四次经济低潮,但今时今日的楼价已超越97年的历史高峰,百物腾贵但工资却没有增长,原因当然指向越益垄断的各行各业,以及政府与大商人的共谋。还有一连串数也数不完的例子,像红湾半岛、数码港、梁展文等事件,官商勾结、地产霸权深入民心,虽未必都与李先生有关,但他既是当中最重要一员,也只好成为众矢之的的符号。

李先生是一个符号。他曾代表了香港的自由巿场、处处机遇、天份和努力的总和,使后来者觉得我也可以走他的路,即使当下处境未如理想,但我拥有成功的希望。那个时代可以充满希望,一来建基于社会的均贫状态,百废待兴,人人重视生产,脚踏实地,穷人向上爬升的空间足够;二来亦建基于政府开始承担社会建设,医疗、房屋、教育,使穷人即使未能大富大贵,亦能改善生活,养妻活儿,社会自然和谐一点。当然,那时代绝非乌托邦,物质和生活水平远不及今天,但拥有希望总会令人宽容一点,令人愿意为「狮子山精神」自豪,甚至也会为李先生努力有出头而骄傲。

但今天,再把「狮子山精神」祭出来,意义却完全不同了,不是鼓励,而是在伤口上撒盐。今天的青年人面对的,是一个有钱人话事的年代、是一个集体为地产商打工的年代,是一个大部份人都看不见上流机会的年代。唐英年司长说:「年青人不应怨没机会,应自问为何做不到李嘉诚」,这不正正就是政府有责任处理的结构问题么?学历通货澎胀,青年人要花大笔钱去读书,却发现根本没有相应的产业和职位;相比工资,楼价是天价,应验黄子华口中的牛顿第八定律──「有楼有楼,冇楼冇楼,有楼可以变冇楼,冇楼永远都冇楼」。住不到公屋只好捱贵租,为交租只好捱骡仔,长工时可是都是没补水的OT,生活都被工作吞噬掉。青春和努力换来的地产商和大老板的肚满肠肥,自己的生活改善却举步维艰,望不见将来,还要忍受高官老板们的冷言冷语。

于是在某个工作的头昏脑胀的夏日,台风来了,暴雨来了,只希望可以得到额外一天的假期,在家中睡个好觉,怎料台风却转个弯走掉了。如此卑微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恶搞出一个「李氏力场」──也只不过是最卑微的反抗而已。

(收录于《大仇富》)

——————

附录:一段读者留言及回复

eddieinmedia:

「场」与「精神」

在香港,每每谈到「场」这过字,一般人说的,多是马场、赌场、骨场、….,而「力场」这样学术性的名字能被提及,绝对是可喜的事;唯一使人疑问的,是「李氏力场」的学术价值究竟有多少?而其本质又是甚么?真的很希望能看到进一步的论述,甚或有论文的出现。

至于「精神」二字,在近期最多听到相关的,并不是甚么的「狮子山精神」,反而是「精神病」,但幸好,暂时还未听闻有「狮子山精神病」的出现。但是,会否在「住不到公屋只好捱贵租,为交租只好捱骡仔,长工时可是都是没补水的OT,生活都被工作吞噬掉。青春和努力换来的地产商和大老板的肚满肠肥,自己的生活改善却举步维艰,望不见将来,还要忍受高官老板们的冷言冷语」的压力下,出现「狮子山精神病」这种港式特有的精神病呢?则有待时间来证实了!

林辉回应:

其实李氏力场这东西真的颇有趣, 一个大家都知道不会是真但又常把它挂在口边的东西, 背后一定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只是网上可找到的资料着实不多, 要再深入研究还颇有难度。

香港獨立媒體的最新更新:

港大精神代表香港价值,一位九十后青年的话 / 2011-08-27 10:26 / 评论数(1)菲佣事件:目标是人大释法在舆论层面合法化 / 2011-08-16 11:43 / 评论数(0)阶级结构还是行动:评《中产心事》 / 2011-08-09 11:30 / 评论数(0)当西藏概念走入股市 / 2011-07-25 11:49 / 评论数(0)公民力量抗暴力政府:大马「干净」选举运动 / 2011-07-18 13:44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