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热议卡扎菲之死

作者:田大校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1-10-21

本站发布时间:2011-10-21 14:40:27

阅读量:435次

    只知道这一天肯定要来到,但没有想到比萨达姆来得这么早、这么利索。据路透社最先报道,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落入执政当局武装之手,最终伤重不治而死亡。卡扎菲之死,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从大国领导人到普通民众,从西方各国到第三世界,人们纷纷对此事件及卡扎菲一生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解读。中国外交部就此表态道:“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当前,利比亚的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希望利尽快开启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尽快实现社会稳定,并开展经济重建,使人民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给网民朋友提供全面了解情况之方便,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收集整理了有关评论和报道,与各位网友分享思考。

  一、各国政要称卡氏之死代表“专政、暴政时代终结”。在卡扎菲被证实打死不久后,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组织均发表声明,普遍称卡扎菲的死是“专政、暴政时代的终结”。欧盟主席范龙佩说,卡扎菲的死“标志了专政时代的终结”。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也认为,“利比亚人民现在可以展望未来了”。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外对媒体表示,这是纪念所有卡扎菲暴政下牺牲者的一天。利比亚人民现在有更多机会建设自己未来民主的国家。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发声明说,卡扎菲之死对“利比亚来说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证实卡扎菲的死讯後召开记者会表示,这是利比亚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因为卡扎菲政权正式告终。奥巴马说,今天我们可以确实地说,卡扎菲政权已经告终,政权的最後主要的堡垒已经崩溃,新政府已经统一整个国家的控制权,世界上在位最久的独裁者之一已经不再。奥巴马认为,卡扎菲之死终结了利比亚人长期的痛苦,利比亚人有机会建立“民主、宽容的国家”。。奥巴马强调,在美国、北约与阿拉伯国家的联手之下,保护了利比亚人民,这显现出,在二十一世纪联合行动所能达成的成就,这也证实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量。我们在北约的领导,指引了我们的联军,在这时刻,让我们看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量。白宫发言人卡尼当天也强调,因为有美国和北约力量的帮忙,才帮助了利比亚人民走到了这天。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希望利比亚将实现和平,希望所有管理这个国家的人、利比亚各部落的代表能够就权力的分配达成最终协议,也希望利比亚能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得知卡扎菲已经被捕和死亡的消息后说,利比亚战争“结束了”。据说贝卢斯科尼还用拉丁语援引了 “世间荣耀皆成过往”来形容这个昔日盟友兼意大利前殖民地领导人。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则在的黎波里说,执政当局将于当晚或次日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得知卡扎菲被打死后,表示今天对利比亚来说是个历史性的转折,并期望所有利比亚人民必须能够在政府和领导层中认识自己。此外,他还透露,联合国已经向利比亚派出了一支新的代表,准备协助利比亚进行重建。据编辑搜索,全球各国领导人中只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对卡扎菲被击毙一事进行了谴责,称卡扎菲之死是执政当局武装的暴行,并表示卡扎菲将作为“烈士”流传于历史。查韦斯说,“他(卡扎菲)去世的消息得到了证实,这让人悲伤。击毙他的行为是暴行。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战士、革命者和烈士。”查韦斯一直称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是“参与性民主制度的典范”,严厉抨击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报道指,查韦斯和卡扎菲,以及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一直以来都是反美的盟友。

  二、世界舆论对卡氏一生贬多褒少。东方早报发表报道称,生于沙漠,终于沙漠,穆阿迈尔.卡扎菲如同利比亚沙漠一样捉摸不定。他醉心于文学,最在乎的头衔是利比亚作协名誉主席一职,这位贝都因牧民后代希望自己是一个忧伤的游吟诗人,独自一人跑到沙漠,在帐篷里沉思,聆听真主的声音。他更醉心政治,崇拜埃及国父纳赛尔,痴迷于统一阿拉伯、构建非洲大联盟,他怒斥一些阿拉伯领导人是西方走狗,甚至要戴着白手套去阿盟开会,宣称这样才不会脏了自己的手。他出生时,二战北非战场的战斗已近尾声,然而风云巨变时代的残酷体验,令这个部落男孩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对于利比亚的深深伤害,沙漠之子的童年经历影响了卡扎菲成年后的个性与个人生活,甚至包括他治理国家所执行的方针政策。他被塑造成一位简朴的政治领袖,生活简单,爱住帐篷,爱骑骆驼,也爱喝骆驼奶。1969年9月1日“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一世后,他的父亲仍在的黎波里的贫民窟里蜗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有像样的住所。但随着统治时间日深,卡扎菲越来越深居简出,利比亚的老百姓甚至不清楚他到底住在哪里。如今,利比亚反对派取得胜利,利比亚人终于有机会一睹卡扎菲住所的“芳容”,并且无不为其奢华所震撼。报道感叹,卡扎菲与利比亚人的蜜月期如此短暂,42年的统治,让其家族聚敛了惊人财富,却并未惠及普通民众,当利比亚人在体验到没有医生的免费医疗,奴化教育的免费教育,没有自由的“人民民主”之后,愤怒一次又一次积蓄,直到今年2月17日昔日的革命者成为“被革命者”,可他仍自负地对英国广播电台(BBC)说,“利比亚人爱戴着我。”报道认为卡是自相矛盾的“统治者”。卡扎菲一直宣称自己的终极目标是要在利比亚构建一个不需要政府的社会主义国家,1975年当他的《绿皮书》第一部分正式出版之后,卡扎菲的革命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绿皮书里,他的结论总让人感到自相矛盾,卡扎菲宣称要在利比亚实现最直接的民主,可他却将利比亚政治体系进一步集权化,政治与经济发展等重大决策均掌握在卡扎菲家族及少数亲信手中,经济方面虽力求平等公平,却不免令人联想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实验。而在社会改革层面,他一方面强调要男女平等,但又说男女生物意义上本就有所不同。卡扎菲发誓要消除利比亚的部落,担心它们过于强大,影响他的统治,他要求与控制利比亚石油定价权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谈判合同,威胁否则将关闭油井。他警告跨国企业人员:“利比亚人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生活了5000多年;为自身合法权益,不在乎再过几年没有石油的日子。” 这一“赌博”之举成功,利比亚开始掌握自己的石油资源,财政收入剧增,利比亚国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美元,卡扎菲在“脱贫”政绩上成绩斐然,然而问题在于,财富并未被普通民众感受到。当卡扎菲在整个70年代兴建道路、医院、学校和住房之后,利比亚人更希望自己的口袋里能有更多的真金白银,卡扎菲却说,“石油让利比亚社会变得懒惰,希望拥有一切,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要把钱用在生产上,而不是消费上。”上校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朴素生活,可关于卡扎菲家族生活糜烂的传闻却不断在利比亚传开。今年当反卡扎菲的军队占据卡扎菲的家族别墅之后,卡扎菲喜欢住帐篷的说法却显得有点不那么真实——卡扎菲一家人都喜欢意大利名贵家具和高级羊毛地毯。这些东西在每座别墅里是“必备的”。度假城内设潜水中心、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餐厅和医院。2010年该国石油收入为320亿美元,然而利比亚的薪资水平却只有300至400美元左右,此外该国40%左右的年轻人处在失业状态,国富民穷的状况如同一颗随时引爆的炸弹。根据维基揭秘的说法,利比亚领导层在邻国突尼斯发生革命后,仍然认为本国安枕无忧。卡扎菲的子女们更是非富即贵,长子穆罕默德.卡扎菲任职利比亚邮电总公司主席及利比亚奥林匹克委员会,还在利比亚的一家饮料公司中拥有40%的股份。次子赛义夫.卡扎菲推动了利比亚经济改革,并在利比亚弃核进程与洛克比空难赔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利比亚仅次于其父的第二号人物,并被视为下任接班人。他通过自己“One-Nine Group”的一家附属公司涉及利比亚的石油业。女儿艾莎.卡扎菲在利比亚的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当过法学教授和律师,主要帮其父管理酒店业,也与能源及建设领域较密切。报道称卡是决不投降的“刺头”。在西方国家领导人眼中,卡扎菲行为怪异,难以琢磨,不愿接受任何“约束”。虽然大权在握,卡扎菲没有官方头衔,因而避开了国外诸多限制。不管在国内还是出访外国,卡扎菲经常身穿部族传统服装,住在一顶巨大的帐篷内,身边有十几名女性保镖护卫。他在帐篷内会见过多名西方领导人,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9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卡扎菲首次现身联大,他在演讲中表示,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他要求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5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尤其是增补非洲国家代表。卡扎菲还说自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能力阻止这些战争爆发。卡扎菲当天的发言排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但奥巴马和希拉里等高级政府官员在演讲之后立刻离开会议大厅,避免听到卡扎菲的演讲。虽然联大给每个国家领导人的时间是15分钟,但卡扎菲的演讲时长1小时36分钟,由于接近午餐时间,大会堂中有将近一半的代表都中途离场。非洲联盟会议期间,他屡屡发表争议性讲话,不时当面抨击一些非盟成员,宣称自己是“非洲国王中的国王”。一些会议场合,他会点一支烟,毫无顾忌地吞云吐雾。西方国家一度指认卡扎菲支持恐怖组织,双方关系长期冷淡。1986年,德国首都柏林一家夜总会爆炸,两名美军士兵和一名平民死亡。美国认定利比亚特工制造这起袭击,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东部城市班加西。卡扎菲本人安然无恙,而空袭严重损毁两座城市,多人死亡,包括卡扎菲的一个养女。卡扎菲下令保留的黎波里一处遭损毁建筑,在一侧修建纪念雕像,显示击毁美军战机的一个巨大铁拳。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爆炸,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合计270人丧生,包括189名美国人。利比亚特工涉嫌这一事件。美国等国家对利比亚实施经济制裁,孤立卡扎菲。近年来,卡扎菲调整对外政策。2003年,卡扎菲宣布放弃秘密研制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项目。利比亚同时愿意为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向遇难者家属赔偿。美国投桃报李。2004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结束对利比亚的制裁。利比亚与西方关系随之升温。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等西方国家高官到访的黎波里,卡扎菲得以访问欧洲,造访欧洲联盟总部。2011年,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西方国家指认卡扎菲镇压反对派,双方再次“翻脸”。中国、俄罗斯等国,非盟、阿盟等国际组织曾一度力促利比亚双方和解,给予卡扎菲多次体面下台的机会,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曾公开表示欢迎卡扎菲前往该国居住,然而都被卡扎菲拒绝了,他强硬表示自己是利比亚唯一合法的统治者,他不能被“流窜的老鼠打败”,甚至当反卡扎菲武装在北约的帮助下在今年8月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再次表示自己决不投降要血战到底的决心。凤凰网刊登评论说,卡扎菲死亡的这个消息并不出人意外,因为他已经是走入穷途末路了,我们看阿拉伯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其实多是死于非命的。比方说,利比亚旁边的埃及,埃及是最早爆发阿拉伯民族革命的,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之后的萨达特,萨达特因为跟以色列签订和约,结果被暗杀了。然后我们看大家都很熟悉的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他是被美军俘虏之后被绞死的。评论称,卡扎菲我们知道他是沙漠之子,如今沙漠之子就死于沙漠。他选择这个道路,比方说跟萨达姆就不一样,他并没有躲起来,而且他也没有流亡。虽然他有地方可以流亡但是他没有流亡,他还是选择了抗争,沙漠之子最终还是死于沙漠。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的选择,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求仁得仁。卡扎菲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27岁搞政变的时候是上校,他终身都是上校,他没有提升自己,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提升为元帅,他统治这个国家已经超过40年了,但是他倒是没有这样做。环球网特派记者的微博就卡扎菲最终藏身于苏尔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卡扎菲“生于此死于此”的英雄情结是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儿子哈米斯和穆塔辛的作战骨干在那里;其次,苏尔特是卡扎菲的部族,没有谁比其部族更忠于他;再次,卡扎菲具有英雄情结,即“生于此死于此”。

  三、卡氏之后利比亚前途如何?环球网发表评论报道称,或许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所说:“利比亚人民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还有一条很长、曲折的路要走。”俄罗斯在谈到卡扎菲死亡的消息时显得更为谨慎。俄罗斯国家杜马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科萨切夫针对有关卡扎菲死亡的消息说,即使卡扎菲死亡的消息最终得以证实,也并不就意味着利比亚冲突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他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利比亚目前局势会随着卡扎菲被捕而恢复正常。也有专家分析指出,卡扎菲身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利比亚的国内局势并无实质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王联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卡扎菲在利比亚早已经不像以往那样有影响力了,卡扎菲身亡不会对利比亚目前形势产生太大影响。”王联认为,目前,利比亚国内支持卡扎菲的势力依然活跃,他们不会因为卡扎菲身亡而改变立场,卡扎菲身亡也有可能激化矛盾,不久后即将面临重建的利比亚仍然会面临着暴力冲突、社会不稳定的威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陈双庆则认为,卡扎菲的身亡象征之义大于实际之义,陈双庆说:“利比亚的局势在一个月前就大势已定,卡扎菲身亡对北约及利比亚执政当局只具有象征之义。” 中新社发自华盛顿的报道示警说:“卡扎菲之死或开启魔盒”。报道称,“卡扎菲之死标志着利比亚人民一个漫长而痛苦时期的结束。”奥巴马在今天的致辞中如是说。然而,许多专家警告,新的痛苦或许刚刚开始,一个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正在开启。由于新政府内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成分复杂,“后卡扎菲时代”的权利斗争无法避免,这也是反对派一再推迟组建新政府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警告,利比亚很可能重蹈伊拉克长期内乱的覆辙。对此,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副总裁托马斯•卡罗瑟斯认为,将利比亚比作伊拉克有点言过其辞,但利比亚的确面临“恢复秩序与自由”的重大挑战。美国卡托研究所国防和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也指出,利比亚东西部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其中东部部落组成了反对派的核心力量,而西部部落是卡扎菲的大本营。“以东部部落为首的临时政府能否与亲卡扎菲部落实现和解还有待观察,即便是新政府打算进行这种尝试,利比亚部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十分令人担忧。”卡彭特说。最令卡罗瑟斯和卡彭特担忧的是,卡扎菲当政时期的大批武器、特别是导弹有落入恐怖分子手中之虞。一旦利比亚政治陷入混乱,这些武器将引发严重关切。“卡扎菲身亡后或许将加剧这种危险。”卡彭特说。香港《星岛日报》发表社论说,利比亚强人卡达菲负隅顽抗多月,终于在家乡被反抗他统治的军队击毙,国家不可逆转进入后卡达菲时代,在一时的欢呼背后,却是艰巨的重建工作和避免割据分裂。评论说,和萨达姆一样,卡达菲下台结束一段数十年的独裁统治,人民得到解放。可是伊拉克战后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摆不平各方利益,陷入比萨达姆时代更严重的内乱,民生凋零,以致布什访伊受到“掷鞋”的侮辱。利比亚同样要面对艰巨的重建挑战。欧洲在利比亚有重大利益,加上地理位置接近,与美国入侵伊拉克不尽相同,利比亚会否在欧洲介入下迅速维持稳定,对区内经济及稳定都有影响。评论认为,有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作为前车之鉴,各方可以吸取这些反面教材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注:汇编参考文章

  《全球关注卡扎菲之死 称是“专政时代终结”》,环球网,作者为李宗泽;

  《一个“革命者”的独裁之路》,东方早报,作者为张喆;

  《卡扎菲之死可能开启魔盒 奥巴马政府难言胜利》,中新社,作者为 吴庆才 德永健;

  《利比亚会否变伊拉克 欧洲成关键》,星岛日报,作者为本报社论;

  《求仁得仁 沙漠之子卡扎菲死于沙漠》,凤凰网,作者为何亮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