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提出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法新社報導指出,這項高風險的策略被抨擊為假協議、真「投降與統一」,似已招來反效果,凸顯馬試圖推動親北京議題時,無法隔離國內意見的兩難。分析家說,此舉可能無法贏得選票,也不會獲得北京支持。

法新社報導指出,馬或許認為和平協議的想法,可吸引希望未來無須擔心對岸侵略的選民;不過因為台灣人擔心協議將台灣拉進北京影響力範圍,因而迫使馬英九在協議上附加許多條件,這反而讓中國當局失去興趣。文化大學政治學者蔡瑋表示:「他不必要地製造了懷疑,讓反對黨有機會指控他賣台。」

天安門學運領導人吾爾開希告訴法新社:「和平協議是站得住腳的議題,不過我不認為馬已經準備好,他在反對黨批評之後已經在退,與中國簽署這項和平協議的機率微乎其微,因為此舉可能改變現狀,也不符中國的政治利益。」

法新社引述分析家說法,指丟出和平協議議題,可能不會讓馬在激烈廝殺中得利太多,而且不僅反對黨憤怒,北京反應也有點冷淡。負責兩岸事務談判的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就說,兩岸應該專注在經濟連結:「關係的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希望,我們希望先經濟後政治,增強互信。」

觀察家認為,和平協議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因為協議牽涉許多困難問題,諸如誰該代表兩邊來簽、複雜的主權議題等。分析家說,中共統治者偏好維持現狀,他們在抗拒台灣獨立的同時,也擔心提早與民主台灣統一,會對他們的一黨專政帶來嚴重挑戰。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