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给中国公众增添了方便,也增添了力量。就官方宣传和信息封锁而言,网络如今已经形成不可忽视的抗衡,时常让政府穷于对付。

世界媒体最喜欢提出的例子,一个是8月中旬大连市民利用网络力量联合起来,发动声势浩大的抗议,迫使大连当局不得不答应停产搬迁一个让市民感到威胁的化工厂。再一个是今年7月下旬,温州附近发生高速铁路追尾事故,网民利用网络传送信息,使中国公众看到了许多当局不希望他们看到的事实。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对中国官方媒体的宣传构成强大的摧毁性力量。在今年9月上海地铁发生列车追尾、导致200多人受伤之后,官方权威媒体以“轻度追尾”来形容事故,首先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的嘲弄,并随之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笑柄。

*当局酝酿控制*

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给中国公众增添了方便,显然也给中国当局增添了麻烦。中国当局如何控制、减少乃至消除这种麻烦,成为国际媒体看中国的一个焦点。

美联社10月14日星期五发表记者黄敬龄(Gillian Wong)的报导,题目是“在中共党代会之前,中国当局思索对微博进行控制。”报导说:

“中国共产党增强对社交媒体网站的压力,以准备今年最重要的政策会议。社交媒体迅速成为政府控制之外的信息和公众表达的平台。对社交媒体的最新的警告信号,是中国宣传部门高级官员王晨发出的。他本星期在一次政府以及网络公司官员会议上说,需要加强对微博的控制。王晨重申了一项警告,这就是要对发布谣言或不实信息的人进行惩罚。”

黄敬龄援引在北京的迈博瑞咨询有限公司(Marbridge Consulting)董事总经理马克·纳塔金的话说,为了控制社交媒体,当局可能采取的步骤包括要求用户实名登记,或者在用户发出网贴和网贴在互联网上展示之间必须有一个时间差。另外,中国当局还有可能实行新的营业许可证制度,以扫除掉一些公司,保留下一些大公司。

*官方说法凶吉难断*

由于中国政府政策制定不透明,政府官员的言论常常让中国人、外国人觉得暧昧模糊,凶吉难断。拥有中国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绝对控制权的中国共产党宣传部副部长王晨有关微博的言论,显然就属于这一种。

对王晨的同一言论,美联社驻北京记者黄敬龄的报导显示凶多吉少,但美国工商新闻杂志《福布斯》驻中国记者、负责报导技术和投资问题的埃里克·萨维兹的报导则显示吉多凶少。

萨维兹13日星期四发出报导,题目是“在中国政府官员发出有关微薄博的评论之后,新浪股票价格上扬。” 报导说,“看来中国政府还是喜欢新浪微博哪。星期四,新浪股价上扬。早先有消息说,中国政府一个重要官员对微博做出了肯定性的评论。”

“官方的新华社英文版星期四上午报导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敦促加强管理微博,以便让微博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服务。’但王晨没有要求杀掉微薄,而一些投资者先前就害怕这一点。”

说到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本主要工商新闻报纸《产经新闻》记者古森义久星期四从华盛顿发出的报导说,美国国会和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日前公布中国压制人权年度报告,该报告提出中国压制人权的例证之一是,“就管制互联网而言,中国当局在今年5月新设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大幅度强化监视、管制有关民主化、批评共产党的言论。因此,今年中国互联网网站总数减少。”

*依然是凶吉难断*

在中国当局明显强化控制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互联网的同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腾讯和新浪试图到英语世界谋发展。

法新社10月11日从北京发出报导说,“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星期二报导,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率先在中国推出微博英文版。在中国,社交网络受当局严密控制。…中国微博用户最多的新浪微博也计划推出英文版,但还没有正式宣布。”

“中国已经实行严密的互联网出版审查制度。很多外国的网站,如面书,推特,YouTube,以及政府认为是敏感的信息被屏蔽。”

现在不清楚腾讯和新浪谋求在英语世界的发展,是它们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的自然延伸,还是因为眼看着在中国发展形势越来越坏而采取的狡兔三窟、分散风险的策略。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