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继续刊载由《美国参考》翻译的《美国文学纲要》修订本,每周一期,希望能够帮助您加深对美国文学的了解。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1820-1860)小说类之五

女性作家与改革派 (上)

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她们被剥夺了投票权,不得就读职业学校,大部分高等教育与她们无缘,不得在公共场所讲演,甚至被禁止参加公共集会,也不能拥有财产。虽然存在这些障碍,一个声势浩大的妇女联络网蓬勃兴起。她们通过书信、个人联谊、正式会议、妇女报纸和书籍等促进社会变革。知识女性认识到妇女和奴隶面临同样的遭遇。她们勇敢地呼吁进行基本的改革,例如废除奴隶制,争取妇女投票权等,尽管她们受到社会的排斥,有时还陷入经济困境。她们的作品为知性表达更广泛的女性文学传统发挥了先锋作用。女性文学传统也包括情感小说。哈丽雅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等女性情感小说曾风靡一时。这类作品感人肺腑,往往将有激烈争论的社会问题戏剧化,尤其是那些触及家庭、妇女角色和责任的问题。

废奴主义者莉迪娅•蔡尔德(Lydia Child,1802-1880)是这个联络网的领袖人物,对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 Fuller)影响很深。她在1824年出版的小说 《霍伯马克》(Hobomok)大获成功,书中表达了种族包容和宗教宽容的必要性。故事发生在麻省清教聚集的塞勒姆(Puritan Salem, Massachusetts),此后纳撒尼尔•霍桑也以此地为小说背景。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蔡尔德创立了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创建和编辑了美国第一份儿童刊物,并于1833年出版了第一部反对奴隶制的小册子《为美国非洲裔呐喊》(An Appeal in Favor of that Class of Americans Called Africans)。这部作品敢为天下先,她因此名声大躁,但个人财务蒙受了惨重损失。她于1855年出版《历代各国妇女状况史》(History of the Condition of Women in Various Ages and Nations),强调妇女的历史成就,呼吁为妇女争取平等地位。

安吉丽娜•格里姆克 (Angelina Grimké,1805-1879) 和萨拉•格里姆克(Sarah Grimké,1792-1873)出生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优裕社区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富裕,拥有多名奴隶。这两姊妹后来迁徙北方,为黑人和妇女权益奔走。作为纽约废奴协会(New York Anti-Slavery Society)的演讲人,她们是第一批公开向听众发表讲话的女性,听众也包括男性在内。她们通过书信、文章和研究报告阐述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关系。

伊利莎白•卡迪•斯坦顿 (Elizabeth Cady Stanton,1815-1902),废奴主义者和妇女权利活动家,曾在波士顿居住,此间与莉迪娅•蔡尔德(Lydia Child)成为好友。斯坦顿与柳克丽霞•莫特(Lucretia Mott)共同组织了”1848年塞尼卡瀑布妇女权益大会”(1848 Seneca Falls Convention for Women’s rights)。她还起草了《思想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被誉为“妇女独立宣言”(Woman’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言开宗明义地指出,“男女生来平等” 。宣言还纳入了要求给于妇女投票权的一份决议。19世纪60和70 年代,斯坦顿与苏珊•安东尼(Susan B. Anthony)联合倡导妇女的投票权,组成了以废奴为宗旨的“妇女忠诚全国联盟”(Women’s Loyal National League)以及“全国妇女投票权协会”(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同时联合编辑出版《革命》(Revolution)周报。斯坦顿任妇女投票权协会会长达21年之久,为争取妇女权利发挥了先锋作用。她曾在数州发表公开演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她7名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

卡迪•斯坦顿的丈夫去世后,她对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她的《妇女圣经》(The Woman’s Bible ,1895)一书揭示了犹太教-基督教(Judaeo-Christian)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排斥妇女的偏见。她就离婚、妇女权利及宗教等问题发表演讲,直到她86岁去世。她在去世前不久,还给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致函,要求支持妇女的投票权。她著作等身,其中包括合著的三卷集《妇女投票权历史》(History of Woman Suffrage ,1881-1886)以及一部直言剖白、文笔幽默的自传。 她最初常用笔名,但后来采用真名写作。

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1797-1883) 的一生体现了这一批同时代杰出女性的顽强和魅力。特鲁斯出生在纽约一奴隶家庭,在荷兰语的环境里长大。1827年,为了摆脱奴隶制,她逃离纽约,带着儿子和女儿投奔乐于助人的美国荷兰裔冯瓦格纳(Van Wagener),在他家里帮佣。在冯瓦格纳一家的帮助下,她赢得为儿子争取自由的官司,从此改姓冯瓦格纳。她后来开始独立闯荡,曾经与一位牧师一起帮助一些妓女皈依基督教。她本人也搬到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共有制住所居住。她开始以自己富有魅力的声音和思想发挥感染力,遂有“Sojourner Truth”(真理的旅居者)之誉。为了传播这些真知灼见,她独行天下,足迹遍及很多州,历时30余年,通过发表演讲,唱圣歌和布道,呼吁废除奴隶制。她受到伊利莎白•卡迪•斯坦顿的鼓励,开始倡导妇女投票权。奥利芙•吉尔伯特(Olive Gilbert)整理并编辑的《索杰纳•特鲁斯自述》(Narrative of Sojourner Truth,1859)以自传的形式讲述她的经历。她一生没有读过书,说英文带有荷兰语口音。据说,索杰纳•特鲁斯曾被人指责为男扮女妆,她为了证明自己的女儿身,在一次妇女权益大会上不惜袒露自己的胸膛。有一次一名男子声称女人低人一等,她的回答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

我耕田种地,然后参加酒吧的聚会,没有男人能超过我!我难道不是女人?我干的活一点不少于男人,吃的也不少于男人──只要我能够这样做──而且同样遭受鞭打!我难道不是女人?我生了13个孩子,眼睁睁看着他们几乎全被卖给别人当奴隶。我像我母亲那样悲痛地号啕大哭,但只有耶稣才听见我的哭声!我难道不是女人?

她口齿伶俐,幽默,谈锋犀利,人们认为她与著名的蓝调歌手颇多相似之处。哈丽雅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等很多人从这位有远见的黑人妇女身上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她还会公开宣称:“主啊,主啊,我甚至能爱白人!”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本文无版权限制,欢迎转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