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 月的區議會選舉之後,明年還有新一屆特首和立法會選舉,短短時間,一連三場政壇大事接踵而至,政治組記者必定忙翻天。每逢選舉年,總有一些其他組別的記者會自告奮勇調入「選舉beat」,因為既可以增廣見聞,也可開拓人脈關係,有行家事後笑稱「一年做盡三年事」。

雖然採訪工作極度忙碌,經常早出晚歸,點票時更要捱通宵,埋首點票中心邊看結果邊寫稿,但有幸成為香港政治歷史的見證人,回味起來仍是得多於失。

「人腳」太爛不想採訪

現時區議會和立法會議員任期均是四年一屆,先選區議會,翌年再選立法會;而行政長官選舉則是五年一度,最多可連任一次。

因此,三場選舉並非每次都在一年內舉行,碰上是特首的「連任期」,選舉工程的規模會相對較小,而前特首董建華在2002 年便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

身為新聞從業員,大事當前,理應摩拳擦掌兼鬥志高昂,但看見現今政壇局勢,有政治組記者無奈地說: 「可以的話,我想調組。」事實上,從去年開始,行內政治組記者流動性極大,有人轉行;有人加入公關公司,工作與政治還有點關連;有人給政界中人高薪挖走,職責由記者變成「應付」記者;當然還有人給其他傳媒挖角。由於人手短缺,在供求關係下,稍具質素的記者的身價已幾級跳,而且十分搶手。現時很多傳媒機構都增聘相關記者,對政壇生態有認識的新人若想入行,不妨毛遂自薦。

身處其中的行家卻打趣說,政治組如同錢鍾書先生筆下《圍城》所形容的愛情狀況, 「外面的人拚命想進來,內裏的人拚命想出去」。記者想離開,只因連場選舉的「人腳」太爛,甚至聽到行家預測,未來將會遇到「爛金字塔」式選舉,皆因最底層的區議會參與人數最多;立法會次之,而功能組別的架構仍是牢不可破;直到特首的人選,說穿了最重要是愛國愛黨,或者「愛香港」而毋須愛民望,有資格挑選「英年早」或「振英好」的人,只限於那一千二百位選舉委員,記者每天在悶局中打轉,變得特別疲累。

傳媒應是歷史旁觀者,須要客觀報道事態發展,但傳媒機構的政治立場並非中立,香港記者普遍支持民主自由,採訪時也會有情緒。當上周五聽到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林瑞麟獲升任政務司司長,膽敢在此說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記者都譁然失望,有人還對着電視機屏幕激動爆粗。對比起來, 「時事評論員」李鵬飛指政府起用林瑞麟,反映可能已「江郎才盡」,這評價可謂極度溫和了。

唐梁陣營早已備選

有資深記者在激動過後,分析林瑞麟升官的事實,正好說明與香港民意對想着幹的人才能得到中央信任。若這種想法成立,當市民以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頻頻失言,得罪市民是無心之失,在逆向思維下卻變成是向中央示好,屬真正的「大智若愚」,說不定真的可以看高一線。

正因為記者普遍撐民主,所以更不想看到民主派輸得慘烈,但觀乎近年的政治生態,內耗激烈之餘,亦沒有重大議題令市民團結,行家已大膽預測泛民陣營會在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失利,而且結果會是相當難看。這個因素也令記者心裏戚然,有行家坦言「不敢想像、不想看到」,但要來的始終都會來。令人憂慮的是,一旦泛民重重跌一跤,以現時畸形的政治框架下,整個制度只會愈來愈有利於建制派,加上預計未來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當民主運動元氣大傷,何時有力再度前進呢?

俗語雖勻有競爭才有進步,但選舉未必都是君子之爭,放冷箭、抹黑手段其實較「成功爭取」更見效。梁振英和唐英年早於去年已被視為「疑似特首候選人」,傳媒已派人着力對兩人進行「起底」調查。據悉雙方陣營亦有專人搜集對手資料,「選舉工程」早就展開,只待兩人「正式宣布」參選,一些放在枱底的黑材料便可能曝光。

說得白一點,傳媒早已聽到兩位「黑馬」人選的黑材料,說誰是什麼黨員、誰有婚外情緋聞、誰曾官商勾結、誰涉嫌濫用公帑……。種種蜚短流長肯定較正經八股的「政綱」更具叫座力。

日前已辭職的唐英年首度回應緋聞時稱,傳聞已傳了很久,他也聽到很多不同版本,表示「相當有娛樂性」,但不會評論。對於看官來說,選舉新聞很是沉悶的,或者索性標籤為「票房毒藥」,若能提供「相當的娛樂性」而惹起注目,絕對是好事而非壞事。傳媒就如嗜血的鯊魚,最想追逐的就是那些爆料秘聞,不會嫌多,只恨太少。但記者並非神通廣大到無所不知,過往許多重量級的政治黑幕,絕大部分是由「線人」爆料,然後由記者跟進報道。

爆料手法高低有別

總括來說,爆料手法可分三種層次,最基本是匿名告密,即致電傳媒的報料熱線講述詳情,或者投寄黑函提供資料,但不會透露個人資料。現時部分機構會把來電錄音,報料者為免留下聲音線索,有人會採用變聲器留言,但更流行的是以電郵告密,因為既可匿名,又可保留主動聯絡權。

中層次的爆料方法,是找相熟可靠記者提供消息,雙方當然有保密協定,確保身份不會曝光。老練的記者會小心核實資料,不會讓爆料者主導報道方向,不時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但近年傳媒新人太多,而且機構的政治立場各走一端,有時記者淪會為「傳聲筒」,也是一種悲哀。

最高層次的爆料牽涉重量級人馬,通常是政治猛人直接向傳媒老闆或高層放料,由於雙方都有江湖地位,早就有了互信基礎,加上立場相近才會走在一起。

故此,有時一個飯局之後,傳媒老闆的立場改變,記者必須依指令而行,效果肯定好過賣電視廣告,應驗了「政治就是請客吃飯」的民間智慧。

說到底,其實政治真的很像愛情,投入之後,就算過了蜜月期而痛苦不斷,許多人還是寧願陷入苦戀,而不願斬斷情絲。那些沒有調組、沒有轉行的政治組行家,就算口有怨言,未到最後一刻都不會輕易言退。筆者看在眼裏,覺得台下記者的那份堅持,也許較台上的政治動物更值得敬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