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oogle.com/reader/view/feed/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
【咫尺地球】中國成功發射無人駕駛飛行器「天宮一號」到太空,引起西方關注,被看成是「大國崛起」新一步。然而單在技術層面而言,中國要追趕美國,在可見將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太空計劃也好、航空母艦也好,目前只是為了確保取得高端競賽的入場券,以探索在過程中能否研發另闢蹊徑的新項目,同時為中國民族主義、軟實力服務,而不是真的以技術上「超俄趕美」為目標。

不過西方輿論大都持相反觀點,認為中國會是新太空競賽主角,並認為西方應該重新投放資源開發太空,以免落在人後。這樣的輿論,教人想起美國前總統列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所謂「星球大戰」,正名是「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戰略防禦計劃」(SDI),時為1983年,出身荷李活的列根聲稱要在外太空攻擊敵方導彈,配合電影帶來的星戰熱,計劃因而命名。

美重整太空戰略抗中國「航天崛起」

有趣的是現在的冷戰解密文件顯示,列根宣布啟動這計劃時,美國根本未有相關技術和資金去實行,他的決策過程也繞過眾多部門,就是不能算是騙局,也明顯充滿水分。但「星球大戰」卻被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是列根的最大功績,因為蘇聯對此高度重視,一方面投放了不少資源抗衡,令國內經濟百上加斤,另一方面又不斷在美蘇峰會提出「太空無核化」,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加速了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開放的決心,間接也加速了蘇聯崩潰。這說法自然有所誇大,不少是列根和老布殊圈子的自我宣傳,但是蘇聯對此付出了代價,也是事實。

鑒古知今,回看近年關於「新太空競賽」的報道,當覺得似曾相識。根據同一冷戰思維,中國航天技術取得進展後,美國立刻重整了太空軍事架構,例如國防部剛成立了一個新部門「太空防禦局」,負責研究太空軍事作戰攻略,並協調不同軍種的太空作戰司令部;月前又發表了「十年國家太空安全戰略」,制訂長遠太空安全綱領,包括如何與盟國協調、太空和地面武器如何互動等。這些計劃看來自然十分高端,但科幻成分甚高,是到了實際操作,究竟有多少內容會成為事實,難說。

近年美國經濟不景,政府千方百計裁減赤字,奧巴馬已放棄了載人重返月球、探索火星等計劃,而美國若真的要大量投放資源發展太空,不但國內其他經費會受影響,就是其他軍事單位也不一定支持。以上架構重整,「星戰」意味甚濃,假如中國憤青為此雀躍,以為真的要打太空戰,才是正中美國下懷。

需中央機制統籌各國開發太空

那中國太空政策可以怎樣?事實上,太空競賽耗用資源極多,透明度不高,無論對任何國家,都不是理想的競爭平台。唯有各國都把太空視作人類共同資源,才更符合各國成本效益,也符合全人類的成本效益。問題是要達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個各國認同的機制,禁止任何國家單獨開發太空,並由這機制統籌各國科學家共同參與太空研發,資金由各國攤分。

對此,不用說其他,美國太空總署就會率先反對,而目前聯合國那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UNOOSA)理論上也是為協調太空開發而設立的,一些相關國際條約也出現了數十年,但明顯形式重於實際。假如中國能利用目前剛參與太空發展的聲勢,爭取其他國家支持對美國施壓,在未來數十年,逐步設立超越國家層面(supra-national)的機制,讓這機制中央統籌人類開發太空的相關事宜,無論為人還是為己,才是一勞永逸的對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