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百年国庆

台湾百年国庆,国民党执政当局提出的史观在台湾内部也受到了挑战

随着中华民国于台湾渡过百年国庆,台湾提出了有别于北京的民国史观,但国民党执政当局提出的史观,在台湾内部也受到了挑战。

官方的国史馆在百年国庆前夕发表了一部辛亥革命纪录片,此一名为"鼎革之际"的纪录片论述下的革命成功,不是仅靠着几名开国英雄,更多涉及了从1911年十月至1912四月的一连串谈判与交涉。

国史馆馆长吕芳上说此一纪录片平实客观不带意识型态;而用出席发表会学者的话来说,这是对过去史观的"去熟悉化",有别于过去的党派立场与意识型态,重新建立对辛亥的历史记忆。

若就辛亥革命此一历史事件,国民党政府在百年后论述的确少去了过去那种政治宣传的成份,但在台湾充满争议的历史解释,不在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对于辛亥革命后延续至今的民国史观。

史观争议

在民国史观争议中的一段插曲是第一夫人周美青,穿着去年同一套服装出席国庆典礼,这被国民党立委要求国史馆列入正史记载,吕芳上除同意外并说真正的伟大事业是从平凡中看出来,马夫人衣着移风易俗,对整个时代有很好的影响。

这种将琐事上纲到某种重大意义作法,没有意外地引起侧目与批评。这唤起了台湾长期戒严下的共同记忆,比如人们在小学课本中,读到蒋介石到一条小溪看到了鱼群逆流而上,因而得到启发成就一番大事业。

除了这种不甚与时俱进的"史观"外,国民党拍板定案的主流民国史观,由于其界定了现实下两岸是何种关系,所引起的争议比撰史赞美第一夫人这种事件更为深广

同为台湾政府的国史馆长,但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担任此一职务的张炎宪,与现任的吕芳上史观有所不同。

由张炎宪在国庆节前夕主持的《揭穿中华民国百年真相》新书发表会上,一群学者说台湾的民国史在国民党长年主导下,人民只能顺其摆弄,久而久之国民党的史观成了一言谈,使得历史真相被淹没曲解。

"百年真相"

对于执政当局以"精采一百"来定义中华民国,他们指出历史上的一些史实经常被有意掩盖,比如中华民国成立后有两个以上政权存在成为常态,且这些对立的政权不惜动用武力争斗,经常导致生灵涂炭造成浩劫。

中国在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间的内部动乱局势,台湾长期以来的民国史将其视为国民党正统政府清除野心势力的战争,且相当强调在此一正朔下蒋介石作为孙中山传人的角色。

这群台湾教授协会与台湾历史学会的学者表示,在国民党史或国民党的中国现代史中,孙中山与蒋介石被塑造成伟大领袖有其自身的政治目的与必要,但台湾人民却被普遍灌输接受这种说法。

他们提出不同于国民党在台湾长期建立的民国史观还包括:中华民国以戒严体制统治台湾,使台湾社会长期笼罩在恐布氛围中,以及中华民国被逐出联合国后,国民党的捍卫中华民国只能在台湾说,一出台湾即不被承认,自己也不敢捍卫。

提出这些不同于台湾主流史观的学者说,台湾的中华民国百年历史都是站在国民党的角度所写,而他们说出的是国民党不说,以及不敢说的内容。

现实意义

国民党定调的史观在台湾虽仍不乏支持者,但在民主化以来从台湾自身角度出发的史观,也渐渐地撼动了传统史观的主流地位。

这种不同史观反映在政治上的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不同立场,而最具当代现实意义的历史解释,则是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

马英九在双十讲话中说,中华民国若没有台湾则可能在内战后走入历史,这样的表面上与民进党类似,然而他的前提是中华民国在抗战中犠牲两千万军民生命,台湾才结束日本殖民统治,而在他的定位中台湾是他的家园,中华民国则是他的国家。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对中华民国提出的史观则是:过去六十二年来中华民国失去了它原来建立的国土,只存在台湾,今天大多数的台湾人民都能认同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国的新生。

蔡英文的史观更符合民主化以来的民调显示的台湾民众看法,但马英九的史观具有通过教育等渠道已长久传播的优势,总统选举的结果无疑地将被视为民众对两方论述的判断结果,而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双方各具社会支持下,两种不同的史观在选后仍将持续。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