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宣称要在利比亚实现最直接的民主,可他却将利比亚政治体系进一步集权化。”

“城市生活意味着你要追求某些欲望以及一些没有必要或有必要的奢侈享受。当目睹社会病态席卷整个城市,只有通过立法才能遏制这些行为时,我们一点都不吃惊。我们不相信病态会结束,也不相信我们会取得胜利,因为城市生活就是这样,这些病态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生活让人头晕眼花、作呕反胃、神经错乱、不 知所措,我担心会神智迷乱,害怕面对城市生活以及城市问题。

让这些都见鬼去吧,赶快离开这里。要享受快乐,就要到乡下农村居住,这里的体力劳动意味着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能强身健体,此外还是一种快乐。这里的生活是社会交际的舞台,充满了人情味。家族与部落之间联系密切。这里既有稳定的秩序,也有充实的信仰。”

  ——1988年出版的一本卡扎菲小故事集《逃离地狱和别的故事》

 

生于沙漠,终于沙漠,穆阿迈尔·卡扎菲如同利比亚沙漠一样捉摸不定。

他醉心于文学,最在乎的头衔是利比亚作协名誉主席一职,这位贝都因牧民后代希望自己是一个忧伤的游吟诗人,独自一人跑到沙漠,在帐篷里沉思,聆听真主的声音。

他更醉心政治,崇拜埃及国父纳赛尔,痴迷于统一阿拉伯、构建非洲大联盟,他怒斥一些阿拉伯领导人是西方走狗,甚至要戴着白手套去阿盟开会,宣称这样才不会脏了自己的手。

他出生时,二战北非战场的战斗已近尾声,然而风云巨变时代的残酷体验,令这个部落男孩感受到了帝国主义对于利比亚的深深伤害,沙漠之子的童年经历影响了卡扎菲成年后的个性与个人生活,甚至包括他治理国家所执行的方针政策。

他被塑造成一位简朴的政治领袖,生活简单,爱住帐篷,爱骑骆驼,也爱喝骆驼奶。1969年9月1日“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一世后,他的父亲仍 在的黎波里的贫民窟里蜗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有像样的住所。但随着统治时间日深,卡扎菲越来越深居简出,利 比亚的老百姓甚至不清楚他到底住在哪里。如今,利比亚反对派取得胜利,利比亚人终于有机会一睹卡扎菲住所的“芳容”,并且无不为其奢华所震撼。

卡扎菲与利比亚人的蜜月期如此短暂,42年的统治,让其家族聚敛了惊人财富,却并未惠及普通民众,当利比亚人在体验到没有医生的免费医疗,奴化 教育的免费教育,没有自由的“人民民主”之后,愤怒一次又一次积蓄,直到今年2月17日昔日的革命者成为“被革命者”,可他仍自负地对英国广播电台 (BBC)说,“利比亚人爱戴着我。”

年轻的“革命者”

1970年1月10日,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名字才出现在利比亚的报纸上,当时距离“九月革命”已有4个月之久,利比亚人方才了解到那些自称自由 军官组织的政变军人是何许人也。此时,已经从“上尉”自我提拔至“上校”的卡扎菲正忙于巩固革命成果,他的个人魅力与雄辩口才逐渐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他 禁止民众消费酒水,关闭教堂与夜总会,没收外资控制的银行,阿拉伯语成为国家唯一的法定语言,关闭了美英军事基地,驱逐意大利居民出境,限制国际石油公司 的运营。

尽管卡扎菲被形容为一个无法预判的疯子,里根更是扬言要像对待贱民一样对待利比亚和卡扎菲,但一些分析家逐渐发现,卡扎菲的内心世界还是有迹可寻的。

卡扎菲生于利比亚沙漠中部,苏尔特以南50英里的小村阿布哈迪,出生时间可能是1943年春天,也有报道认为是1942年。卡扎菲父母都是不识 字的贝都因人,没有对他童年的任何记录。卡扎菲于1988年发表的故事集被认为是研究卡扎菲的一个窗口,似乎这个来自传统部落家庭的独子,从始至终都未融 入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社会。

卡扎菲所在的卡扎法部落笃信伊斯兰教,他早期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本地部落族长讲授的传统宗教课程,这也强烈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后来,卡扎菲去了南部小镇塞卜哈接受中学教育,他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阿拉伯报纸和电台,他的老师、他的中学课本也都来自埃及,埃及发生的革命 令他产生浓厚兴趣。部落来的乡下孩子成了政治少年,他不顾当局禁令发传单、搞游行,最终当局要求卡扎菲必须在高中前离开塞卜哈。后来卡扎菲回忆,正是这段 政治实践让他明白,非暴力政治运动不可能改变“不民主”的政权。

随后,卡扎菲前往米苏拉塔完成中学学业,并且考入利比亚大学历史系当学生。他集中精力读书,从林肯的传记到孙中山的文集再到埃及革命、法国革命 等相关书籍。卡扎菲还在米苏拉塔结识了一批学生,这些人大都热衷伊斯兰教原则、阿拉伯统一、自由和社会平等,他意识到军队是唯一能够推翻君主制政权的力 量,于是在1963年报名加入班加西皇家军事学院,在入军校两年间,他成立了自由军官组织,并精选了12名干将,组成中央委员会。

1965年8月,卡扎菲从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在陆军通信部队当一名通信员,次年他被派到英国接受军事培训。

卡扎菲成长过程中,中东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政治事件:1948年以色列建国并击败阿拉伯联军;1952年埃及革命;1956 年苏伊士运河危机;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商议联合。这些事件令卡扎菲的世界观产生强烈影响,他成了纳赛尔革命政策的狂热崇拜者,卡扎菲与同时代人不同做 法是,他决定将埃及革命带到利比亚。

因此,这个30岁还不到的年轻革命者,照搬埃及革命模式,“九月革命”目标——自由、社会主义与统一,与1952年纳赛尔革命提出的口号如出一 辙,自由军官运动颁布的一系列利比亚国内外政策也与纳赛尔上台时出台的政策完全一样,甚至于1969年卡扎菲的演讲,也模仿了17年前纳赛尔发动革命时的 讲话。

卡扎菲视自己为纳赛尔的接班人,然而讽刺的是,1970年9月28日郁郁寡欢中去世的纳赛尔却从未认可这位自作主张的政治继承人。

自相矛盾的“统治者”

卡扎菲一直宣称自己的终极目标是要在利比亚构建一个不需要政府的社会主义国家,1975年当他的《绿皮书》第一部分正式出版之后,卡扎菲的革命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在绿皮书里,他的结论总让人感到自相矛盾,卡扎菲宣称要在利比亚实现最直接的民主,可他却将利比亚政治体系进一步集权化,政治与经济发展等重大 决策均掌握在卡扎菲家族及少数亲信手中,经济方面虽力求平等公平,却不免令人联想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实验,而在社会改革层面,他一方面强调要男女平等,但 又说男女生物意义上本就有所不同。

卡扎菲发誓要消除利比亚的部落,担心它们过于强大,影响他的统治,他要求与控制利比亚石油定价权的西方石油巨头重新谈判合同,威胁否则将关闭油 井。他警告跨国企业人员:“利比亚人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生活了5000多年;为自身合法权益,不在乎再过几年没有石油的日子。” 这一“赌博”之举成功, 利比亚开始掌握自己的石油资源,财政收入剧增。

1959年利比亚才发现石油,可到了卡扎菲执政后,利比亚国民人均收入才超过1.2万美元,卡扎菲在“脱贫”政绩上成绩斐然,然而问题在于,财 富并未被普通民众感受到,当卡扎菲在整个70年代兴建道路、医院、学校和住房之后,利比亚更希望自己的口袋里能有更多的真金白银,卡扎菲却说,“石油让利 比亚社会变得懒惰,希望拥有一切,必须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要把钱用在生产上,而不是消费上。”

上校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朴素生活,可关于卡扎菲家族生活糜烂的传闻却不断在利比亚传开。

今年当反卡扎菲的军队占据卡扎菲的家族别墅之后,卡扎菲喜欢住帐篷的说法却显得有点不那么真实——卡扎菲一家人都喜欢意大利名贵家具和高级羊毛地毯。这些东西在每座别墅里是“必备的”。度假城内设潜水中心、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餐厅和医院。

2010年该国石油收入为320亿美元,然而利比亚的薪资水平却只有300至400美元左右,此外该国40%左右的年轻人处在失业状态,国富民穷的状况如同一颗随时引爆的炸弹,但根据维基揭秘的说法,利比亚领导层在邻国突尼斯发生革命后,仍然认为本国安枕无忧。

卡扎菲的子女们更是非富即贵,长子穆罕默德·卡扎菲任职利比亚邮电总公司主席及利比亚奥林匹克委员会,还在利比亚的一家饮料公司中拥有40%的 股份。次子赛义夫·卡扎菲推动了利比亚经济改革,并在利比亚弃核进程与洛克比空难赔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利比亚仅次于其父的第二号人物,并被视为下任接 班人。他通过自己“One-Nine Group”的一家附属公司涉及利比亚的石油业。女儿艾莎·卡扎菲在利比亚的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当过法学教授和 律师,主要帮其父管理酒店业,也与能源及建设领域较密切。性格与卡扎菲相似,因长相俊俏和身材惹火,被称为“利比亚第一公主”。

决不投降的“刺头”

在西方国家领导人眼中,卡扎菲行为怪异,难以琢磨,不愿接受任何“约束”。虽然大权在握,卡扎菲没有官方头衔,因而避开了国外诸多限制。不管在 国内还是出访外国,卡扎菲经常身穿部族传统服装,住在一顶巨大的帐篷内,身边有十几名女性保镖护卫。他在帐篷内会见过多名西方领导人,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 尔。

2009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卡扎菲首次现身联大,他在演讲中表示,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恐怖理事会。他要求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5个常任理 事国的反对票,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尤其是增补非洲国家代表。卡扎菲还说自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能力阻止这 些战争爆发。

卡扎菲当天的发言排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但奥巴马和希拉里等高级政府官员在演讲之后立刻离开会议大厅,避免听到卡扎菲的演讲。虽然联大给每个国家领导人的时间是15分钟,但卡扎菲的演讲时长1小时36分钟,由于接近午餐时间,大会堂中有将近一半的代表都中途离场。

非洲联盟会议期间,他屡屡发表争议性讲话,不时当面抨击一些非盟成员,宣称自己是“非洲国王中的国王”。一些会议场合,他会点一支烟,毫无顾忌地吞云吐雾。

西方国家一度指认卡扎菲支持恐怖组织,双方关系长期冷淡。1986年,德国首都柏林一家夜总会爆炸,两名美军士兵和一名平民死亡。美国认定利比 亚特工制造这起袭击,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东部城市班加西。卡扎菲本人安然无恙,而空袭严重损毁两座城市,多人死亡,包括卡 扎菲的一个养女。卡扎菲下令保留的黎波里一处遭损毁建筑,在一侧修建纪念雕像,显示击毁美军战机的一个巨大铁拳。

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爆炸,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合计270人丧生,包括189名美国人。利比亚特工涉嫌这一事件。

美国等国家对利比亚实施经济制裁,孤立卡扎菲。近年来,卡扎菲调整对外政策。2003年,卡扎菲宣布放弃秘密研制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项目。利比亚同时愿意为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向遇难者家属赔偿。

美国投桃报李。2004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结束对利比亚的制裁。利比亚与西方关系随之升温。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等西方国家高官到访的黎波里,卡扎菲得以访问欧洲,造访欧洲联盟总部。

2011年,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西方国家指认卡扎菲镇压反对派,双方再次“翻脸”。

几乎直到最后关头,卡扎菲都试图显示自己是其人民中的一员。当今年抗议者初次涌上的黎波里街头时,他提出与他们一道抗议:想必多年阅读《绿皮书》的教诲之后,这些人也应该学会了像他一样思考。不过,抗议者却开始敢于对利比亚以及对卡扎菲本人,产生不同的想法。

中国、俄罗斯等国,非盟、阿盟等国际组织曾一度力促利比亚双方和解,给予卡扎菲多次体面下台的机会,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曾公开表示欢迎卡扎菲 前往该国居住,然而都被卡扎菲拒绝了,他强硬表示自己是利比亚唯一合法的统治者,他不能被“流窜的老鼠打败”,甚至当反卡扎菲武装在北约的帮助下在今年8 月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再次表示自己决不投降要血战到底的决心。

今年10月6日,逃亡中的卡扎菲发表最后一次录音讲话,呼吁利比亚国民以和平手段推翻新政府。卡扎菲又在录音中,质疑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合 法性,批评这个组织并未得到利比亚国民以投票或委任方式授权。卡扎菲更警告,所有支持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国家领袖,最终都要承受被北约等外国势力所控制的傀儡夺权之恶果。

随后,他失踪了。

等他再次出现时,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张喆:《东方早报》国际部记者。原文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10/21/682927.s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