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鑫鹏 | 评论(1) | 标签:罗永浩, 李阳, 暴力, 2011冰箱门

11年岁尾,两个中国顶尖级的民办教师,被命运的红线牵引,交汇于暴力。

英文培训使他们安身立万,扬名天朝。

那时,松动禁锢下的骤然开放,让人猝不及防,梦想似乎也不再那么遥远。英文热,留学潮。官办教育,笨拙且迟钝,空白迅速被先觉者填补,时代的机遇成就了敢梦想的人。时代成就了他们。

是。他们就是造梦人。“让三亿中国人说英语”、“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们的语录,广为传流。他们开办学校,培训英文,他们是老师。他们四处演讲,励志人生,他们是榜样。他们是楷模,是达人,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响亮的品牌,罗永浩,李阳。

或许他们正朝着他们的目标,迈向更多或大的成功。然而,2011,他们却制造暴力。遭遇暴力的,无论人,或物,均有损。制造暴力的,却也仍未实现初衷。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选择暴力?天性抑或教化,主动抑或无奈,危局抑或斗秀,还是?

英文,作为世界语言,能跨越国别的藩篱,进行世界的沟通。英文培训业者,似乎更应具有开阔的视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信息传播及交流的工具。以语言为业的人,似乎更应懂得语言的力量。为什么他们不能平和,终归选择暴力?是传统仇恨教育播下暴力种子的萌芽?还是“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延伸?

软弱和暴力仿佛钟摆的两端,不是这端,便是那端,没有中间。或许是因语言的暴力诱发了李阳的身体暴力,但这无疑告示了他培训的局限,不能进行交流的语言,便如离开水的鱼,嘴虽大张,但生气渐逝。当然,名人的暴力更易吸引眼球,更容易引起热议,是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当然,谁都知道知名不等于美誉,知名度的提升带来的不只是利益,玩不好的危机公关,更容易引火自焚。

相对于李阳,西门子的危机公关显得老练、沉稳和针扎不透。除去公关公司的因素,李阳的个人智慧依然比不过西门子团队的精细与周密。相对于李阳,罗永浩的暴力则显得理智,可是再理智的暴力,却依然是暴力,即使它的标的是冰箱这个物化劳动的产物。

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前,张瑞敏对冰箱的施暴,成就了海尔,这是商业课堂上的经典案例。或许可以预测,若干年后,“冰箱门”事件依然能成为“经典案例”。

在“冰箱门”中,网络的力量似乎并不如看起来那么强大,即便是它令红十字会焦头烂额的时间并不很长,网络力量的成功更多的在于对手的示弱。即使罗永浩的粉丝或名人冰箱用户人数众多,可无论声讨、报修还是交涉,均在西门子中国的太极功夫下一一化解。从程序、标准到力学单位,从公关、主体切割到呼吁理性,显示了跨国企业的应对能力,可是如果事件发生在德国,这些能力会如何使用?

把罗永浩砸冰箱看作行为艺术,不如看作是战书。下一幕可以预期的在798艺术区的集体行为,或行为产物的再创作,似乎可能挂靠上艺术的名头。艺术不是直白,艺术需要探寻和思索。

暴力,暴力产品再消费,或许印证了天朝正演着的幕幕活剧。理性、平和、对话显得苍白而无力,它们是软弱的代名词。官府一次次用暴力实践向屁民们昭示,只有暴力才是最强悍有力的武器。对官府的模仿,充斥着普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婚宴还是葬礼,从生到死。但当教师也选择暴力,这无疑令人有些无奈的悲哀。

作为2011的标记,师暴或许可以算作一个。

在软弱和暴力两端,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正如《Run lola run》,过程中的微小变化,或许导致结果的不同。如果把作为产业品牌李阳和生活中的李阳分离,如果罗永浩进行团队协同作战,将冰箱现实能耗与产品标示作为切口集体诉讼,或许能选择的就不仅仅是软弱或是暴力。

非商业性转载,请全文转载并署作者名。商业性使用,请联系作者。版权保留。

王鑫鹏的最新更新: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