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和工聯會今屆區議會選舉共奪得147個議席(民建聯136席,工聯會29席,兩者議席部分重疊),戰績可謂所向披靡,它們的地區工作和選舉工程更被說得出神入化。我記得4年前,剛巧碰上2007年區選民建聯大捷,《明報》刊出了一篇題為〈區選無間道〉的訪問,由一位匿名的建制派議員助理,大爆它們地區工作和選舉工程的細節和內幕,讓人嘆為觀止。

在對手如此運轉成熟的一部選舉機器之下,泛民是否完全無法翻身呢?

泛民如何捲土重來﹖

今屆區選,民主黨有46人競逐連任,結果贏得47席,議席看似變動不大,但其實不然。數目看似不變背後其實已出現大面積的新老交替,民主黨輸了13個現任議席,卻贏了14個新議席。

現任區議員一向佔有很大優勢,新挑戰者成功率過往只有兩成多,究竟這些民主黨新丁是憑什麼扭轉劣勢﹖他們有何特徵﹖大家又可以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未來泛民的區選部署可以如何借鏡,作出相應部署?

五大竅門

附表列出這14位新丁的一些重要資料,筆者概括出以下幾個重要特徵:

1. 多是年輕:高達8人(57%)年齡在31歲以下;

2. 多是專職:高達8人(57%)職業是從事政治、社區相關工作。

3. 多是再接再厲:羅健熙、朱順雅、郭慶平、林耠然、李洪波5人是上屆落敗後今屆再接再厲,原區參選;林立志、區鎮樺2人是上屆落敗後今屆留在同一個大區(葵青、大埔)內轉到鄰近選區參選;許智峰是上屆在屯門落敗後,今屆轉到中西區,接手阮品強退休後的議席;涂謹申是重為馮婦,到一個新劃的選區。

4. 對手多不是民建聯:有7位對手是獨立人士,有2位對手是公民力量,有1位對手是自由黨,只有4位對手是民建聯。

5. 對手多年紀偏高:有高達7人(50%)年齡是在50歲以上。

總的來說,這些特徵與本系列之前談過如今的區議會生態♣合。今天區議會工作已經漸漸變成一種專職,再不是十多二十年前業餘玩票性質。區議員即使不是全職,很多也是從事議員助理、地區幹事、社工、工會幹事、政策研究員等崗位,工作性質、服務對象以至career path,都與區議員密切相關,存在協同效應。如今社區內政黨間的競爭已日趨激烈,選民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業餘從政者根本難以有足夠時間和心力兼顧,與那些日夜在區內「打躉」的全職議員及從政人士比併,因此出現了一個汰弱留強、專職取代業餘的過程。於是年青、有活力,會是重要的競爭優勢,如果再加上對手年老,優勢會加倍放大。

此外,我相信部分選民或許會真的喜歡「蛇齋餅嚿」,但更多的選民,如果看到一個年輕人落敗後再繼續留在地區深耕,人心肉做,總會有所感動;相反,如果只是選前3個月才「求求其其」派個人落區,你叫選民如何投得落手?民主不是「大晒」的。我想所謂泛民區選捲土重來的竅門,可能就是這麼簡單。當然,如果再在戰略佈陣和部署上能夠避開民建聯和工聯會,又會多添幾分勝算。

地區深耕需要志氣

篇幅所限,我再略略說說民主黨12位現任落敗議員(扣除轉區參選的黃成智)的特徵,當中有8位在50歲以上,而對手則較年輕,有3位在30歲以下,7位介乎31至42歲,9位職業是從事政治、社區相關工作,亦即是前述的專職。

至於民協,有兩位擊敗現任議員(蕭亮聲和秦寶山),前者27歲後者43歲,兩人職業都是從事社區工作,蕭亮聲是上屆輸了後繼續留在原區深耕,今屆再參選,秦寶山則上屆輸了後從油尖旺轉到深水再戰。

新同盟兩位擊敗現任議員的新丁是丘文俊和鍾錦麟,前者29歲後者22歲,都十分年輕,兩人職業都是議員助理,亦即是前述的專職。

街工兩位擊敗現任議員的新丁是梁錦威和周偉雄,前者26歲後者43歲,兩人職業都是社區幹事,也是前述的專職。

至於民建聯,上屆輸了後繼續留在原區深耕,今屆再參選的有16位,當中8位勝出,分別是蕭嘉怡、鍾嘉敏、吳奮金、袁國強、陳振中、姚銘、王潤強及柯倩儀。

公民黨一個新議席也沒有拿到,一個新丁都沒有成功,如本系列的第三篇寫過,該黨比起民主黨、民建聯和民協,上屆參選但落敗而留在地區繼續深耕的候選人,比例最低,反映了政黨對地區工作的投入、連貫和持續程度。在周一的選後記者會中,有記者拿覑我的數據和論點質疑該黨黨魁梁家傑,結果他答出了讓全城憤慨的那幾句。他說區議會愈來愈「蛇齋餅嚿」,並指年輕人循區議會從政之路無前途,好難對黨友有更高的要求。「要留住一個正在『當紮』的大律師或者工程師,要佢每日用十幾個鐘於區內做,而個政黨亦都不可以有執政的一日,這就是我們的困難。」我聽了後和公眾一樣的氣憤,但因篇幅關係,容後再談。

作為一個小結,我很喜歡上屆落敗後今屆再接再厲原區參選、民主黨的羅健熙這位年輕人,在其選舉海報上的兩句說話:「在這裏跌倒,就在這裏站起來。」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志氣,但反觀公民黨,黨內又有幾多人有這種志氣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