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前夕,除了個別學者之外,熟悉選舉的朋友都對泛民的選情不存厚望。只是到了投票日,大家看到投票率比上屆有一定升幅,才因為「高投票率對民主派有利」的傳統智慧以為有助泛民選情。結果,周一凌晨,選舉結果陸續揭盅,大家因泛民重量級政治明星相繼墮馬而目瞪口呆,才察覺到傳統智慧可能已經不管用。

當晚我在有線電視新聞的選舉特別直播節目中便指出,有3個傳媒尤其關注的焦點選區,選舉結果十分有趣,它們的投票率顯著上升,但新的選票似乎都往建制派候選人那裏送。在山頂區,公民黨陳淑莊得票比上屆增加了25張,而對手自由黨陳浩濂則較上屆黨友林文傑多了826票;在荔華,民主黨李永達比上屆多了233票,但對手民建聯朱麗玲卻比上屆黨友多了1038票;至於黃埔東,民主黨黃碧雲比上屆黨友陳家偉已經多了271票,但競逐連任的梁美芬升幅卻比她更高,多了510票。

當時我腦海裏的第一個印象是,3個選區額外新增的選票,似乎都走了去幫建制派,也因此成了勝負的關鍵。

泛民主要政黨「實票」沒有減少

當然,我一直強調,只糾纏於一兩個人的勝負,很易出現一種「瞎子摸象」式的見解,因此,且讓我們回歸整體的統計數據考察。

我記得2003年的區選,投票率大增民建聯大敗,當時筆者在《明報》撰文,拿出民建聯1999和2003年都有派人參選的選區,比較它「實票」數目的改變看看選票有否流失,結果發現民建聯的「實票」數目十分穩定,甚至有所增長,因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七一後沒有迹象顯示民建聯既有票源大量流失,選舉的結果和挫敗只是因七一後有大量游離票出來投給對手,誓要「踢走保皇黨」,向民建聯作無聲抗議。

今次,我又從自己的電腦選舉數據庫中挑出幾個政黨,在上屆和今屆都有派出同一候選人於同一區參選,作為案例來control看看選票走勢,來印證前述主觀印象是否正確。

從表一可見,除社民連外,今屆比上屆區選幾個泛民主要政黨的「實票」其實都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但部分政黨得票率的下跌,卻顯示很大可能新增的選票更多是往對手裏走,山頂、荔華、黃埔東3個選區,並不是孤立的例子。

情况最嚴重的首推社民連,得票率跌了近8個百分點。如果我們細看樣本當中6位候選人的得票分佈,會發現,其實除了陶君行大幅流失超過1000張選票外,其他幾位候選人選票變化都不大,6位當中的3位甚至還有增加。從中可見,那是有大量新票出來投給對手,才讓社民連全軍覆沒的。

新增選票往對手裏走

從表一可見,排在後面的是民主黨和公民黨,一樣是「實票」有新進帳,但得票率卻下跌,顯示很大可能新增的選票更多是往對手裏走。當然,正如之前寫過,民主黨在超過四分之一選區面對人民力量的狙擊,這都可能動員了一些討厭該黨但以往因沒有選擇而沒有出來投票的人,今次出來投票。

至於一些昨天提過的泛民政團如新民主同盟和街坊工友服務處,從表一可見,它們不單「實票」數目大幅上升,得票率亦同樣上升,因此並不存在前述遭新增選票懲罰的現象。而這些政黨的特色是它們有一套成功的地區工作模式,長期在地區深耕,而且政治上並不高調,沒有捲進種種政治爭拗當中,不是處於風眼位置,面目相對模糊。

為何有這麼多新票出來幫社民連、公民黨、民主黨等泛民的建制派對手?

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在選後的記者會說,這是因為北京透過中聯辦「開動香港的選舉機器,組織票要幾多有幾多,我都驚奇票是從哪裏來」。有人更索性說有人在香港不同地區有系統的「種票」。對此,我沒有真憑實據肯定或否定,但卻只想提出一點,即使真的有,至多也會是在個別重點選區才有可能發生,但從表一所見,我包括入內的選區樣本數目這麼多,不大可能個個區都種票。

從我過去幾個月接觸一些在最前線作戰的候選人之經驗,以及生活中的觀察,我反而想提出另一個可能,那就是我在周一凌晨時對媒體所說,民意向右轉,變得保守的危險。

不同陣營的候選人都有向我提過,在選舉中,選民向他們訴說「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司法覆核的不滿,尤其是前者,基層恐懼外傭留港爭飯碗,中產則擔心聘請外傭會更貴、更麻煩,甚至留下社會福利開支大增的尾巴;而另外一些選民則投訴議員在議會的舉止以及抗爭手法,投訴「教壞細路」。而民主派候選人更指摘建制派對手在區內把這些議題發酵,並嘗試把整個泛民陣營綑綁,說成除社民連和公民黨外,其他泛民政黨如民主黨都是與此有關,都是「一丘之貉」。事實上,自由黨和新民黨等便大張旗鼓,就外傭居港權問題向公民黨窮追猛打,儼然作為區選的主要議題。

在我生活的圈子,便曾多次聽過對社民連(當然也有人民力量)其抗爭手法之不以為然,自己也試過多次在乘搭巴士、港鐵時,聽到旁邊大叔、大媽怒氣冲冲的在談論外傭居港權。

因着這些議題的發酵,讓好些民眾對泛民產生一種很煩厭的感覺,覺得拗來拗去沒有出路,並且在心態上向右轉,變得愈來愈保守,對民主、人權等變得躊躇,反而更關心飯碗、秩序和穩定,這當然正中建制派下懷。

由「踢走保皇黨」到「懲罰泛民」

於是在選舉時,在民主vs.建制的基本盤之外,有幾個百分點的選民平常不投票,到了有特別政治議題發酵便出來投票,以懲罰某些類型的候選人,在2003年時那是「踢走保皇黨」,到了今屆那就是「懲罰泛民」,尤其是社民連和公民黨,甚至牽連民主黨(當然,我想民主黨也可能有因支持通過政改方案,而動員出幾個百分點的抗議票)。因為區議會不同立法會,採用的是單議席單票制而非比例代表制,幾個百分點的選票就可能在選舉上造成很大殺傷力。而社民連和公民黨在區選的底子遠較民主黨薄弱(參考本系列之四),亦因此被砍掉更多的議席,前者更慘遭沒頂。

社民連的一個有趣例子是灣仔樂活選區。那是由白韻琹挑戰該黨的麥國風,白沒有作了多大準備,很遲才決定出選,更不是選舉工程被說得所向無敵的民建聯或工聯會,如此匆匆,種票理論根本難以成立,結果她大比例擊敗對手。或許麥國風所提他所遭的打壓都存在,但是否也有另一批選民特地出來以選票懲罰社民連,大家心裏有數。

如果那真的是一種民意之逆轉,真的是出現了民意向右轉的鐘擺,那麼甚至過去20年來泛民在立法會選舉保有六成選票的所謂「六四黃金比例」,也不知是否能維持,泛民就真的要好好思考對策,但我相信,那不是梁家傑那種由朝到晚只懂得說被人「抹黑」的態度,可以真的處理這股情緒,那徒然只是一種「面懵膏」而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