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三方对话面面观

(2012-01-11)

早报导读

● 毛四维

纵观印度外交历史和近年表现,笔者以为,印度未见得愿为美国的大战略而挑战中国。当今印度外交的特点是“两面下注”,多方获益。

2011年12月19日,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外交官在华盛顿举行了美印日三方对话。此系历史首次,引起各方关注。印度媒体颇为兴奋,报道主题多为“三方联手、针对中国”。中国学者多表示担忧。中国官方表态谨慎,但含义清楚:请好自为之,不要有损“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三国政府及时澄清,均称三方对话绝不是针对中国的。

  据美国和印度与会官员向媒体和学者吹风情况看,这是一次工作层面的会晤,美方出席的级别是助理国务卿,印方是联秘(相当于中国的司长);会议持续五小时,交流坦率,议题涉及阿富汗和中亚局势、前不久举行的东亚峰会、安理会改革以及缅甸近况;在一些领域谈及中国,但没有专门讨论中国崛起问题;三方商定2012年东京再聚。

  三方会晤之美日两方早就是军事同盟关系,这不是新闻。新看点在于:把印度拉进来想干什么?印度又愿意干什么?这是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妨先看一下美印、日印两组双边关系的现状,然后回过头来再看三边,或许是个思路。

“两大目标”和“两大预期”

  印度于1998年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开始了其争当世界大国的新征程。从那时起,印度外交在全球层面有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一是“摘帽子”,一是“坐位子”。所谓“摘帽子”,就是要从国际法的层面,摘去印度非法拥有核武的“坏分子帽子”(中国俗语);所谓“坐位子”,就是要坐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高位”。实事求是地说,通过印度外交坚忍不拔的努力,这两个目标已接近实现。而帮助印度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就是美国。

  2005年小布什政府发起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协定,这是帮助印度“摘帽子”的关键之举。为此美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把全球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性文件《核不扩散条约》(NPT)弄残了(有人说“搞死了”),美国也因此背上在核不扩散领域实行“双重标准”的恶名,在此后一系列国际性核问题上丧失“道义制高点”。美国内对此也有许多批评。美国此举的战略目的实在无需怀疑:意在把印度由“民主盟友”转变成未来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盟国”。当然,美国也不是在做慈善,既然付出如此巨大代价,印方应尽早有所回报。但印度近期表现与美国的预期大相径庭,美国人很不爽。

  美国预期之一是大举进入印度核电市场。2008年美印正式签署民用核协定后,核供应国集团随着对印度“例外解禁”(即虽然印度拒绝签署NPT,但鉴于其过去在防扩散方面纪录优秀,现可例外与其进行民用核合作)。印度核电工业转眼柳暗花明,据测算市场前景达1500亿美元之巨。法国捷足先登,俄罗斯再接再厉,但美国自己却遇瓶颈。

  印度议会在2010年通过《核(事故)责任法》,规定核电站一旦出事故,若因设备或技术原因,印度国营的运营商可起诉要求相关供应商予以赔偿,金额可高达3.2亿美元。法国和俄国核电集团属国有企业,政府可最终承担责任;但美国两家主要核电集团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都是私营企业,他们无力承受这样的赔偿风险。最近一年多来,美国政府坚持要求印方修改法律,但当前的印度政府因多起腐败丑闻和诸多内政难题已成“跛鸭”之势,即便有心也无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