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松:中美最终或不得不走G2之路

(2012-02-14)

早报导读

● 孙培松

欧洲的联合曾经历过许多停顿和开始,G2之路可能会更加不平坦。当中美关系陷入困境或者获得实质性改善的时候、当人类在共同难题面前束手无策的时候,都会引发关于G2的不断修改的联想。

人们见证了美国主导的世界。未来的世界什么样,会不会比今天的更好,一种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未来。最近布热津斯基在接受访谈时再次提到G2。G2是中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构想,虽然目前仅仅是学界的一种主张,但具有前瞻性意义,双方有进一步关注和讨论的必要。

  对于G2的构想,不仅那些正努力提升国际地位以不使自己处在国际决策圈之外的国家有抵触,美国政府、国会和智库内部也没有人依据它来规划和设想外交方略,而中国则明确表示了不赞成。它目前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甚至广受批评。但是,如果不预设政治前提,把它理解为“中美共霸”,而是理解为中美以某种联合共撑大局,那么可以说它是符合未来政治现实的一种构想。

中美关系破裂 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冷战最尖锐的某些阶段,美苏双方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都做每日24小时值班飞行,军队的战备随时保持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水平上。中美的竞争如果不想发展到那样的状态,让文明再次面临被毁于一旦的可能,就必须把合作放在首位。双方广泛合作关系的建立,是世界和平的保障,这是从战略上理解G2的基础。

  中美关系破裂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后果。当今不仅是一个地理的世界,频繁的交往也构成了一个社会的世界。经济上“中美国”的形成,不是双方政府的追求,更不是民众的意愿,它是国家关系中一种不经意的依赖形成的结果。“中美国”所暗含的方向性意义在于,国家经济的成功是不能离开国际环境来实现的,中美的联合行动已成为全球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世界不可能再如冷战时期那样有两套经济体系,两股经济力量。第一第二经济体不能携手,不仅无法追求繁荣,世界也不可能无可倒退地进入一个新时代。

  中美关系中对抗性因素如果压倒了对合作的追求,全球治理中的难题恐怕一个也解决不了。海上通道、太空、网络空间的有效合作与管理,资源、气候、环境、人口所造成的共同挑战会愈益增大,防扩散将变成一句空话。如果说国际事务不能由某个少数国家构成的集团来决定,那么也没有迹象表明更大范围的多边机制,包括联合国,在弥合大国分歧方面起过多大作用。

欧盟起的借镜作用 

  从亚洲地缘竞争的现状看,G2对中国是有利的。欧洲最先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主权国家体系是欧洲创立的,可这种体系的运行却使它们相互之间变成了“仇雠敌战之国”,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于是它们又创立了超越主权的欧盟。为主权权力支持国家利益之外的更广泛的利益做出了尝试。亚洲接受主权体系较晚,目前所有国家都是这一体系的坚定捍卫者,东亚地区的安全思维尤其像当年的欧洲。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不利于中国寻求复兴的努力,而单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共同作出努力。一个以中美为主导的地缘政治共同体,有利于帮助缓解亚洲的历史怨恨,避免地区大国之间战略上的错误估算,并以和平的方式有效地制约美国的霸道行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